閱讀歷史 |

第25章 少枝島,重新更名為桃花島 (第2/3頁)

加入書籤

必然是地下運動,兩方或多方壓力碰撞作用下,使地面升高成為山,要形成這麼高,這麼大的山,地底的壓力、溫度必然極高,要找到這樣的石材做爐子,肯定不是難事。少華山人群策群力,終於在一座山裡找到符合做爐子的的石材,不過要開鑿出來。史進按照做爐子的內部尺寸:爐身、通風口、燒煤灶、排渣口等等,加上加厚爐壁,計量好尺寸,整塊開鑿,做鍛鋼爐的爐坯,這項工作交到金大堅手上。還好瀑布溶洞外,可用水力運輸。做一個大號爐,專門用來打造工具,包括:錘、墩、鉗、鐵鏈、大齒輪、偏心輪等等,其他的鍛鋼爐大小基本一致。

在鍛鋼爐造岀來後,拿了大爐與小爐兩個爐試爐,卻出現了小小意外,因為當初沒經驗,把兩個爐按照大爐的用煤量備料,小爐燒的煤同等比例相對變多,溫度高,但溫度高到一定程度時,小爐爐身開始變換另外一種顏色,當繼續加大煤的用量後,爐身會又變了另外一種顏色,

鍊鋼工匠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問金大堅,金大堅也不甚清楚,上報史進,史進更不知道原因,回去找王希孟送他的小冊子《夢溪筆談》,當時聽王希孟說過有一段關於鍛造鋼的解說,史進開啟仔細研讀起來。

沈括原文:

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此乃偽鋼耳,暫假生鐵以為堅,二三煉則生鐵自熟,仍是柔鐵。然而天下莫以為非者,蓋未識真鋼耳。

予出使至磁州鍛坊,觀鍊鐵,方識真鋼。凡鐵之有鋼者,如面中有筋,濯盡柔面,則麵筋乃見。鍊鋼亦然,但取精鐵,鍛之百餘火,每鍛稱之,一鍛一輕,至累鍛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雖百鍊不耗矣。此乃鐵之精純者,其色清明,磨瑩之則黯黯然青且黑,與常鐵迥異。亦有煉之至盡而全無鋼者,皆系地之所產。

(pS:以上文字出自夢溪毛談)

史進在桃花島自己的房間,足足思考了三天就是想沈括的這段話,他要把煉綱的環節關鍵點想通,王少枝見史進三天不出門,就擔心起史進,進了史進房間,見史進凝神靜思,用手摸額頭,又拉史進的手把起脈。

史進待她把完脈,把住王少枝的小手,說:我沒事,想事想入迷了。

王少枝:進哥哥,我們先去吃飯吧。

史進問:你那還有多少顏料?到時候鍊鋼時,讓你做爐壁顏色記錄。史進解釋了一遍,王少枝明白過來。

史進明白要搞清沈括這論文精義,必先理解三個概念。

一,生鐵。

二,柔鐵(熟鐵)。

三,鋼鐵。

沈括真是了不起,但是他沒有涉及生鐵、柔鐵、鋼鐵各自的溶點溫度。

沈括記錄的煅鋼有兩個方法:

一,由生鐵陷入柔鐵中,煅造,叫灌鋼,但此法煉出的鋼質量不穩定。

二,百鍊成的鋼。

但是史進覺得此法有兩個缺陷:

二1,掌控不好爐的溫度,溫度高一點點的話,就會煉成柔鋼,前功盡棄了;

二2,百鍊的話,工藝繁複,耗時耗煤,產量不高,不能量產。

於是史進與王少枝吃過飯後去了瀑布後溶洞的煅鋼爐。

王少枝是為了看爐壁溫度變色後的顏色變化,做好記錄。

史進是為了測試煅鋼爐煉生鐵、柔鐵、鋼鐵的溶點。

史進開了三個爐,大爐、小爐甲、小爐乙三個爐均鍛造柔綱。

王少枝記錄的三種鐵的溶點分別是:

生鐵:爐壁轉正黃色,(色譜50,溶點1150度)

鋼鐵:爐壁轉淡褐色,(色譜31,溶點1515度)

柔鐵:爐壁轉深褐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