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惟有道人應不忘(三) (第1/1頁)
趙光義此次北伐,賀令圖所奏“契丹主年幼”促其下定決心。江山風雲無常主,若非後周主少而國疑,大宋如何取而代之,他趙光義如何以兄弟名份接掌趙氏江山。“我剪一角母親的背影扶你上馬鞍”,在母親杜太后病重時,趙光義和哥哥趙匡胤日夜守候床前。一日,母親自感大限降至,欲留下遺言,遂召見宰相趙普,當年的情形雖年獸走遠,懷裡為你積讚的雪卻千年不化:
“汝知所以得天下乎”?母親一手拉著哥哥趙匡胤,一手拉著他問哥哥。母親離他們如此之近,“彷彿來自遠古,來自他們各自的心房,也彷彿是無言的愛”。哥哥嗚咽不能對。
死亡越來越近,母親要他辨認,要他銘記。哥哥對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
似風在提問,葉在回答。母親說:“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者,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當傳位於汝弟。”
“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哥哥頓首泣曰:“敢不如教”。
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命。”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雲:“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史稱“金匱之盟”。
可是趙光義錯了,他只看到了前夜的雨,沒有看到背後的山。此時遼國,主耶律隆緒雖年幼,他身後卻站著一位無比強大的母親承天蕭太后。趙光義又一次敗了,敗得很慘。蘇軾在其《張方平墓誌銘》中記道:“及太宗平並洲,欲遂取燕、薊,自是歲有契丹之虞。曹彬、劉延謙、傅潛等數十戰,各亡士卒十餘萬。”此役過後,“從此趙郎是路人”,宋軍無力再染指燕雲。
一生也許並不漫長,我不願遇上戰火。我願有一個故鄉,所有的雨水都下在光明的河流,所有的牛羊都徜徉在草原的遼闊裡。彼時,蕭綽,蕭燕燕!大遼國的鶴群正從她的袍袖中飛起。可惜可惜,承認失敗對於漢人該有多麼難。宋朝的漢人直到亡國,都不願承認自己的失敗,何況敗給一個女人,他們以及後世用各種方式極盡醜化蕭太后“陰狠、陰險和刁鑽”之能事。謬種以流傳,在今山西北部,雍熙北伐時宋朝西路軍主將揚業和遼軍會戰之地,當地民間藝人們還在表演一種舞蹈——踢鼓子秧歌。以舞蹈為主,主要在節慶和賀生日、祝壽、拜女婿、應邀還願等民俗活動中表演。表演實體由鼓道、前八角、後八角、“撈毛”、歌手、雜工等人組成。樂器有鼓、鑼、鐃、鈸幾種,以鼓為主。“表演時鼓道排在秧歌隊的正前方,與踢鼓子的面對面,行走時則走在踢鼓隊的前面。踢鼓隊分為前八角、後八角。前八角包括頭對鼓、二對鼓和相應四個拉花的。後八角即排在前八角後面的八個人,角色分別是官先生、風流公子、一對買賣人(一個貨郎、一個賣膏藥的)、毛小子、毛女子(也有楞小子、楞女子),一對老夫婦,也有的只有一個老婦人。這八個人的作用是點綴、襯托,他們的動作較前八角顯得文雅而調皮。“撈毛”這個角色是全隊的中心,為了能顯示出他的特殊性、使他能隱蔽身份,不受任何限制,所以就用丑角四處蹦跳,傳遞訊息。踢鼓子秧歌的著裝、化妝基本與戲曲中的生旦淨末丑相似,前八角踢鼓子的四人,頭扎包巾、搭頭,佩英雄鏡,插飛鬢,掛滿髯,身著黑襖、彩褲為武生(淨角)的裝束,臉譜為大五花臉。而拉花的裝束化裝基本與戲曲中的旦角相似,道具為絲帕花扇,“撈毛”畫著三花臉或猴臉。在踢鼓子秧歌中的兩個人物很是與眾不同,前者是“撈毛”的,常常是一身胡人的裝束,而後者是走在隊伍最後面的老婦人,也有人稱之為“賴老婆”,這個人物似乎有某種諸如“排程”的意思,又常常和“撈毛”的過意不去。”(冬雨《被醜化的蕭太后》)“賴老婆”就是被醜化的蕭太后,那個“撈毛”的被認為是“韓德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