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九 蒼髯白甲待歸來(二) (第1/2頁)

加入書籤

“相遇不會再有了,只留下一個遙遠的聲音在唸詩,在把一個長得像馬尾巴一樣的歲月截短,送給那些草去生長。”(羌人六《送給那些草去生長》)

“最令人豔羨的夫妻,似乎並不該沾惹生死離別、勾動愛恨波瀾,只需一味地諧調律呂,求其同聲,無驚哀、無悲愴,亦無痴嗔。”夫人走後,老泉一臉秋霜,他無法無動於衷,孤獨就要成為化石。他要開始對抗此後不同的白天黑夜,學會順應該死的命運。今天,是夫人七七祭日,佛教謂人生有六道輪迴,在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一“中陰身”段,如童子形,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見《瑜珈論》)。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逢七舉行超度、祭奠。一想到過了今日,夫人就要投生他處,“莫道兩京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蘇洵不禁五內纏綿,隨手扯下一塊絹紗,信筆而去,”喜則以文為戲,悲則以言志痛“,一篇《祭亡妻文》辭達意盡,命兩個兒子用松枝挑了,燒於夫人墳前:

嗚呼!

與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棄我而先。我徂京師,不遠當還。嗟子之去,曾不須臾。

子去不返,我懷永哀。反覆求思,意子復回。人亦有言,死生短長。苟皆不欲,爾避誰當?

我獨悲子,生逢百殃。有子六人,今誰在堂?唯軾與轍,僅存不亡。咻呴撫摩,既冠既昏。

教以學問,畏其無聞。晝夜孜孜,孰知子勤。提攜東去,出門遲遲。今往不捷,後何以歸?

二子告我:母氏勞苦。今不汲汲,奈後將悔。大寒酷熱,崎嶇在外。亦既薦名,試於南宮。

文字煒煒,嘆驚群公。二子喜躍,我知母心。非官實好,要以文稱。我今西歸,有以藉口。

故鄉千里,期母壽考。歸來空堂,哭不見人。傷心故物,感涕殷勤。嗟予老矣,四海一身。

自子之逝,內失良朋。孤居終日,有過誰箴?昔予少年,遊蕩不學,子雖不言,耿耿不樂。

我知子心,憂我泯沒。感嘆折節,以至今日。嗚呼死矣,不可再得!安鎮之鄉,里名可龍,

隸武陽縣,在州北東。有蟠其丘,惟子之墳。鑿為二室,期與子同。骨肉歸土,魂無不之。

我歸舊廬,無不改移。魂兮未泯,不日來歸。

祭掃回來,過“老翁井”,蘇洵又想起了那個古老的傳說,再次陷入繚繞遐想的境界,既然上天將我夫妻安頓於此,那老翁也必能獻身一見,使我有勇氣在生死之間懸浮。執念一旦生成,老泉陷入短暫的朦朧,連走路說話都忘記,他著了魔:僱人作亭於井上,又砌石壁以御水之外溢。而他往往優遊其間,酌泉而飲,以期或許有朝一日能得見老翁真身。他每天在月光下翻曬自己的寂寞,將過去的苦澀灰暗嚼了又嚼,收攏亡妻淡藍色靈魂,陪著自己在無邊風月中飛舞。一日,面對落日黃昏,雲中的雪意,他又心潮頓起,無由可憐起老翁來,閔其“老於荒榛岩石之間,千歲而莫知也”。你我雖不曾謀面,既然你牽著我走進泉水,捧給我明淨的心態,我要為子寫下決絕的文字,而後得傳於無窮,遂為《老翁井銘》,銘曰:

山起東北,翼為西南。涓涓斯泉,坌溢以彌。斂以為井,可飲萬夫。汲者告我,有叟於斯。裡無斯人,將此謂誰?山空寂寥,或嘯而戲。更千萬年,自潔自好。誰其知之?乃訖遇我。惟我與爾,將遂不泯,無溢無竭,以永千祀。

痛感喚醒快感,老泉老淚縱橫,想自己來日不長,慢悠悠的腳步,輕飄飄的頭顱,無不隱藏著斷裂的風險。不如像這老翁,本命歸於本命,在水中睡眠,在水中寫詩:

井中老翁誤年華,白沙翠石公之家。

公來無蹤去無跡,井面團團水生花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