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蒼髯白甲待歸來(一) (第2/3頁)
材推進去。朝廷規定,不準用石板作為棺槨和建造墓室。還規定墓田的面積、墳的高度、石獸和明器的數量等,都有品級的限制。
蘇家用的是前一種挖法,不僅挖了個墓穴給程夫人,還給蘇洵挖了個“壽堂”——活人墓。“鑿為二室,期與子同。骨肉歸土,魂無不之。”人還活著,卻提前挖好墓穴,以現代人觀之,實在很不吉利。對宋人來說,此乃大吉。
古人諱死,但從不忌諱置棺材於室內。生前就備下的棺材,美其名曰“壽材”,不但不晦氣,還能增人壽命。有條件的人家會趁著壯年,備好棺材,挖好墓穴,在穴壁上畫夫婦二人的肖像,陰刻“壽堂”“生堂”“千年吉宅”等字樣,最後在墓道里放一隻鎮墓獸,爾後不動聲色,靜靜地等待時光,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歲月靜好,入土為安。
為生人備墓,一可避免將來死後,事發突然,買不起棺材,挖不好墳墓。二有“厭勝”之功效,假以一座空墳來迷幻不期而遇的死神:瞧見我的墳墓沒有?我已經死了耶,你們找別人索命去!
《東坡志林》第七卷有記:“生者之室謂之壽堂,以偶人披甲執戈,謂之壽神以守之,而以石甓塞其通道。既死而葬,則去之。”
挖好了墓穴,還需準備墓誌銘、墓碑與明器等。墓誌銘與墓碑用於記述逝者生平。隨葬的器物,除開些許寶物,多是房子、傢俱的模型。漢唐等,流行用陶、瓷製作精美的俑、樓宇、雞狗馬家以及木製的食碗、羽觴等物隨葬。而宋代,多用紙製,有紙馬鋪提供用紙和蘆葦紮成的鳥獸人物、亭臺樓閣等。紙製明器都會燒掉,所以在宋代古墓中,基本看不到這類明器的存世。蘇洵將夫人供奉多年的《孟昶攜彈圖》從山房上取下,放入夫人的身邊,讓其伴夫人於地下。
選好葬日,便準備啟殯儀式,在葬日的前一天,眾親友們皆來再次哭靈。葬日當天出殯,一行人依次排隊護送棺材,直到最後的安葬。
程夫人葬時,蘇家沒有請人寫墓誌銘,直到冶平三年夏,蘇洵在京都去世時,司馬光前往弔唁,蘇軾兄弟才哭著請其為母親作墓誌銘:“今將奉先君之柩歸葬於蜀。蜀人合葬也,同冢而異穴。當日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銘,子為我銘其穴。”
司馬光從蘇軾兄弟那裡瞭解到“夫人之德”事,恭敬地寫下這篇《武陽縣君程氏墓誌銘》:
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應之女,生十八年歸蘇氏。程氏富而蘇氏極貧。夫人入門,執婦道,孝恭勤儉。族人環視之,無絲毫矯揉造作可挑剔處,由是共賢之。或謂夫人曰:「父母非乏於財,以父母之愛,若求之,宜無不應者。何為甘此粗茶淡飯,獨不可以一發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於父母,誠無不可。萬一有人說吾夫為活其妻子以求於人者,將若之何?」卒不求。時祖姑猶在堂,老而性嚴,家人過堂下,履錯然有聲,已畏獲罪。獨夫人能順適其志,祖姑見之必悅。府君年二十七猶不學,一日慨然謂夫人曰:「吾自視,今猶可學。然家待我而生,學且廢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惡使子為因我而學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數年遂為富家。府君由是得專志於學,卒為大儒。夫人喜讀書,皆識其大義。軾、轍之幼也,夫人親教之,常戒曰:「汝讀書,勿效木偶,止欲以書生自名而已。」每稱引古人名節以厲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無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進士第,又同登賢良方正科。轍所對語尤切直驚人,由夫人勉勵之也。始夫人視其家財有餘,乃嘆曰:「是豈所謂福哉!財不散盡,且愚吾子孫。」因求族姻之窮者,悉為嫁娶振業之。鄉人有急者,時亦周焉。比其沒,家無一年之儲。夫人以嘉佑二年四月癸丑終於鄉里,享年四十八。軾登朝,追封武陽縣君。嗚呼,婦人柔順足以睦其族,智慧足以齊其家,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