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三 仙人已去鹿無家 (第2/2頁)

加入書籤

真贗,他回答道:“不知也”,卻也無端勾起了他對求道昇天其人、其事、其地的萬千感慨:

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蒼蒼松柏老。

舟中行客去紛紛,古今換易如秋草。

空山樓觀何崢嶸,真人王遠陰長生。

...

真人厭世不回顧,世間生死如朝暮。

仙都觀,在豐都縣平都山,唐建,宋改景德觀,又名白鶴觀,漢時,王方平、陰長生蟬蛻之所。蘇軾此詩,該是應景之作,因老泉、子由都有詩作《留題仙都觀》。老泉還作詩序雲:至豐都縣,將遊仙都觀,見知縣李長官,雲,固知君之將至也,此山有鹿,甚老,而猛獸獵人,終莫能害,將有客來遊,鹿輒夜鳴,故常以此侯之,而未嘗失。予異而記之。

蘇軾如何想到,他的那句“真人王遠陰長生”一句,後世解讀之人誤將“王、陰”,讀作“陰、王”,連讀以成陰間之王,遂附會為地獄之說,好事者又引李白詩“下笑世上士,沉魂北酆都”二語證之,於是皆信豐都為鬼國矣。

後道教式微,佛教漸佔上風,平都山道觀也多有頹毀。佛教思想和地獄、閻羅王等觀念逐漸滲入道教盛行的豐都,與當地由來已久的巴蜀鬼教巫風、道教的鬼神信仰、地下陰間之說互相雜糅,形成了所謂的鬼城文化。

日月何促促,瑤光星散為鹿,千年化蒼,又五百年化白,我是遊洞客,來豐都尋不死之福庭,單見滿山秋草,“仙人已去鹿無家”。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