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南陽之敗·三國訊息2 (第1/2頁)
後世之人,則有不少在讚歎皇甫嵩之能。
“若無皇甫嵩,黃巾難平。”一名文士對於皇甫嵩非常推崇,認為在平定黃巾的過程中,他應當居首功。
另一人雖然不否認皇甫嵩的軍事水平,可對於皇甫嵩在後來的為人處世卻有些覺得不妥:“後有人提及董卓不妥,可皇甫嵩卻坐視不理,到底不能以功名終。”
提醒皇甫嵩限制乃至剷除董卓的人雖然不是很多,可無一不是他的身邊之人,從他的侄子皇甫酈,到他的長史梁衍,但皇甫嵩都沒有聽。
——雖然皇甫嵩的理由也很充足,比如為人臣者不能擅作主張之類的,但這也是第一次的時候;第二次呢?董卓都已經明擺著獨攬大權,皇甫嵩又為何不聽勸諫?
當然,這不是漢末亂世全部歸責於皇甫嵩的意思,只是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皇甫嵩的缺陷。
“你也不過是事後談論罷了,皇甫嵩身處局中,未必能明白過來;即使明白過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所決斷。”文士道,身處局中而看清天下的,能有幾人?看清楚之後又能決斷的,還剩幾人?
漢末,也不過角逐出來三國而已。
倒是黃巾軍這一事,讓曹操、孫堅這些人正式登上了歷史。
-
“皇甫嵩北上?盧植那邊出什麼問題了?”嬴政有些訝然。
按照漢靈帝原本的分派,皇甫嵩和朱儁這兩人先是鎮壓潁川黃巾軍,其後就應該順勢南下,將南陽一帶的黃巾軍也清掃乾淨。
這個路線非常符合常理,也非常順暢。
但是現在他們兵分兩路,皇甫嵩直接去張角那裡了——那不是盧植的負責區域麼?
聽盧植的過往履歷,他也不是什麼不懂領兵作戰、心裡面沒數的人。
加上黃巾軍雖確實聲勢浩大,可也實打實沒有什麼經驗和將才,在冷靜下來、有序安排之後,想要鎮壓下去也不是特別困難之事。
所以為什麼要在有盧植的基礎上,把皇甫嵩派過去?
……漢靈帝難道又搞出來什麼事情,盧植被罷免了?
【張曼成怎麼突然死了?當然是戰死啦。】
【在攻下宛城之後,朝廷新任命的南陽太守秦頡很快走馬上任,繼續與南陽黃巾軍交戰。一次,張曼成戰死。】
【只不過黃巾軍並沒有因為失去統帥就徹底偃旗息鼓,而是直接推舉了張曼成的部下趙弘,讓他繼續領兵作戰;而在趙弘的帶領下,黃巾軍並未顯露頹勢,且跟隨的人數還在不斷地增加之中,甚至達到了十幾萬。】
【六月,與皇甫嵩分開之後,朱儁南下,與秦頡、荊州刺史徐璆合兵,共計一萬八千人,對宛城展開了進攻。】
【但城堅難破,黃巾軍意志堅韌、堅決死守,朱儁花費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都沒有攻下;朝中也有人因此藉機攻擊朱儁,想要撤換掉他。幸而有時任司空的張溫說情,朱儁才得以繼續領兵。】
【為表明自己的能力,朱儁再度攻城,幹掉了趙弘。】
【但黃巾軍很快就推舉了一個叫做韓忠的人作為統帥,繼續死守宛城。雖然期間一度想要投降,但是朱儁並不願意接受,他覺得這是給天下人放出訊號,一旦不順就可以投降,順利就繼續反叛,這不是什麼好影響。】
【但久攻不下,同樣不是好事。】
【於是,他決定換一個思路。】
【朱儁佯裝退兵,實際上則在遠處悄悄設下埋伏,引誘城中的黃巾軍出城;韓忠果真上當了,帶著黃巾軍出城,以為是乘勝追擊,實際上則落入了朱儁的埋伏,主力被殲,損失慘重,韓忠投降。】
【朱儁覺得時間差不多了,於是接受了韓忠的投降,但秦頡卻並不接受,他與韓忠早有積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