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5章 缺陷·戰略策略 (第1/2頁)

加入書籤

【總體而言,黃巾起義進步的主要方面就是這兩個部分。】

【但即便有了這樣進步的黃巾軍,最終主力卻也僅僅存在了九個月的時間便被東漢朝廷鎮壓下去,這其中有種種原因,也包括了黃巾軍自身的缺陷。】

【首先,還是那句話,黃巾起義受限於眼光和能力問題,張角等領導者沒有提出足夠長遠的戰略,也沒有制定出來足夠具體的有效的策略。】

【黃巾起義有組織,有計劃,可這些組織和計劃在實際作戰中依舊不夠——八州並舉,當然是不錯的開始,但是之後呢?之後要如何進行行動?】

【這可不是空泛的一句“各個地方攻破郡城,不斷擴張,連成一片,最終攻破京城”就可以的。】

【這隻能算是一個大致的方向,但是要達成這個目標,具體的步驟是什麼?】

【在起兵之後,如何佔領並且治理自己攻下的城池?如何梳理當地的情況,獲得更多的百姓的支援?維持好了當地的局面之後,如何選定下一個進攻目標?如果作戰順利,那麼接下來的目標如何選擇?如果作戰不順,那麼是要堅持死磕還是更換目標?】

【在作戰的過程中,朝廷必然會有所反應,那麼面對朝廷的鎮壓,應該如何應對?是一個地方獨自應對,還是多方聯合共同抵抗?是要和朝廷打持久戰,還是要奇襲嘗試直搗黃龍?】

【如果在某個城池中,遇到了百姓不願意接受——不是地方大族,而是普通百姓——的情況,該如何處理?面對地方大族的反抗或者順從,又該怎麼應對?】

【以及,以上的每一步,包括攻下第一個城池、理順城中的情況、對下一個目標展開進攻、處理各個地方、應對朝廷鎮壓……這些有沒有具體的時間要求?是放手給地方,讓他們自己看著來,不要求具體的時間段;還是規定一個大致或者細緻的時間,必須在時限之內完成?】

【此外,還有糧草問題,在作戰的期間,如何保證糧草供應?有沒有一定的自給自足的能力?還是完全依靠大戶和官府的糧倉?】

【作戰減員的時候,對陣亡犧牲的人如何處理?軍隊人數減少,有沒有什麼補充的計劃?如果核心將領陣亡,那有沒有相應的應急措施,能不能及時補上空缺?】

【如果某個地區整體陷入頹勢,有沒有相應的預案,是完全依靠該地區軍隊的能力,還是要調集其他地方支援?如果某地徹底失敗,那麼有沒有一個大致的應對方向?】

【如果朝廷的力量超過了預設,在過程中發現己方不敵,那該如何選擇?拼死一搏?斷尾求生、蟄伏下來?佔據地區,長期拉鋸?運動作戰,靈活應對,並不硬來?】

【等等等等。】

【由此來看,黃巾起義的具體戰略方針並不完善,對於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缺失。】

【而其餘的缺陷,更是無法脫離這個首要問題。】

張角一時間有些眼花繚亂。張梁張寶更是如此。

作為起義軍首領,他們已經屬於較為有長遠眼光、有謀略、有計劃的一部分了,能夠先期準備十餘年,默默發展數十萬信徒,隨後再決定起義;還拉攏到了宮中的宦官與他們一起,裡應外合。

這樣的籌劃和行動能力,可以說是非常不錯了。

但也正如這上面所言,他們確實沒有想過這麼細緻、這麼全面地計劃。

——按照這個思路想下去,這上面的內容都不是足夠全面的,當然,再細緻一些就可以歸類為具體的作戰方針,而不是大方面的戰略。

可他們過往的想法,也確實不夠算得上具體的戰略方針。

比如,糧草問題,這堪稱是作戰的一大生命線,該如何保證?如果朝廷軍隊來襲,包圍城池,那麼他們能夠讓城中堅持多久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