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舉主與故吏 (第1/2頁)
【而且,這還關聯著地方上的徵辟制。】
【前面講過,地方上的官員也可以徵辟自己的屬官,也就是“曹椽佐吏”這一類地方基層官吏。】
【而這種地方基層官吏的選擇有一個預設的規則,即大多任用本地人;與地方基層官吏不同,地方的長官,即太守一類,則通常要執行迴避原則,避開自己的家鄉或者姻親的家鄉。】
【這樣造成的結果想來大家都能明白,地方官吏樹大根深、盤根錯節,導致朝廷任命的郡縣長官根本不可能在繞過這些人的情況下治理一地,也不可能在損害這些人的利益的情況下出臺政令。】
【這是在之後的朝代同樣存在的問題,而後來的一些朝代,地方上還沒有像是東漢的地主豪強這樣勢力龐大、明目張膽地建立堡壘蓄養私兵的存在。】
【連沒有地主豪強的時期,遇到地方小吏們聯合起來,朝廷任命的官員很多時候都只能認命,要麼萬事不管,要麼同流合汙;更何況是在豪強地主廣泛存在的東漢?】
【在東漢,這些地方的基層官員,大多數都被在當地擁有強大力量的地方豪強所壟斷,他們這些基層官員才是一個地方上真正掌握權力的存在,只有他們能夠真正決定地方事務,而非那些太守。】
【順帶一提,這種屬官徵辟的時候,被徵辟的人就被稱作是“故吏”,對,就是那個“門生故吏”裡的故吏,徵辟他們的人被稱作是“舉主”,故吏和舉主之間存在一種臣屬關係——是的,就是臣屬關係。】
【與後世的科舉的“座師”這種名義上的師徒關係不同,也與同鄉同屆關係不同,故吏和舉主是臣屬關係,故吏對於舉主存在效忠的意識,忠誠於舉主,在政治上、在日常生活中皆是如此。】
【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關鍵的。】
【後來的朝代之中,儘管主持科舉的官員與本屆考生算是師徒,同屆學子有著同屆的關係,同鄉有著同鄉的聯絡,但以上幾種關係,沒有哪一種是絕對要求“忠誠”的,大家可以各自選擇,因為利益等關係走到一起,也可以選擇互相攻訐。】
【但是東漢的這種舉主和故吏的關係不一樣,故吏效忠於舉主,甚至高於朝廷;故吏與舉主共患難、生死相隨,舉主過世,故吏還要服喪三年,並且繼續效忠於舉主的後人,幫助打理舉主的財產……】
【政治上,故吏完全追隨於舉主,為舉主效力,為舉主搖旗吶喊、貢獻力量,這種關係高過了他們對於朝廷的忠誠,某種程度上,故吏也算是大族的一種依附力量。】
【在《後漢書》的《袁紹傳》中,有一句傳播度很高的話,袁氏樹恩四世,(然後)“門生故吏遍於天下”,這個故吏,就是指被袁氏徵辟的人。】
【而故吏的含義徹底發生變化,不再指這種徵辟物件,而僅僅代表“曾經擔任過官吏的人”,或者“原來的下屬”,要等到隋唐時期,選官的權力完全歸屬於吏部,地方官員不再擁有徵闢屬官的權力之後。】
【豪強在掌握了地方上的基本權力之後,便可以隨意擺弄朝廷任命的地方長官。地方長官要麼妥協,要麼直接加入對方,要麼就是被架空甚至身死驅逐。】
【他們的行為有多猖狂呢?漢桓帝時期,皇帝還為此專門下詔,要求各州郡“不得迫脅驅逐長吏”,也就是命令那些地方基層官員,不能驅逐或者威脅朝廷任命的地方長官。】
劉秀的牙齒被他咬的咯咯作響。
徵辟制發展到這個程度,是他沒有料想到的。徵辟來的屬官,全部效忠於自己的舉主,那朝廷又在哪裡?皇帝又被置於何處?
這些徵辟來的地方官員,全部都效忠於舉主,他們大多為本地人,自然而然就會連成一片——甚至,這些人還有可能大半都出自同一個家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