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黃巾節點 (第1/2頁)
李世民雖然對漢靈帝的政治水平不太看得上,對於這群宦官的眼界能力也不怎麼看得上,但是對於這句話還是贊同的。
對於確切的不死不休、有著絕對不可調和矛盾的政敵,當然是要斬草除根,處理得乾乾淨淨的才行。
不然,遺留下來任何一丁點人,都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是對自己性命的不在意,也是對自己這一系人馬的不負責。
大家都知道一定要除掉對方了,也知道若是自己能夠倖存下來,日後也一定會報復了,怎麼還能夠留手,心懷慈悲而不去斬殺殆盡呢?
從這個角度上講,這群宦官確實考慮的沒有問題。
但問題在於,雖然宦官們並沒有像是之前的竇武和陳蕃那樣,直接說要清理掉所有宦官,把整個宦官群體——有罪與無罪、野心與本分、有才與無能——都變成了不死不休的敵人;而是把矛頭對準了所有的“黨人”及其家眷門生。
簡而言之,宦官們一是在殺雞儆猴,威嚇其餘官員士人,二是將目標定在了具體的物件身上。
可是,對於大多數士人而言,即使宦官沒有把矛頭指向自己,他們也天然地與宦官站在對立面上。
面對宦官的行為,他們並不會覺得“這與我無關”,也不會覺得“這都是那群人自己導致的後果”,更不會覺得“沒事兒,我當我自己的官就行了”。
他們只會覺得唇亡齒寒,覺得物傷其類,覺得“宦官都是畜生”,認為自己與宦官也是死敵,“我與宦官不死不休”“要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去把這群宦官拉下馬”。
換言之,就是雖然宦官們自以為自己沒有將所有士人變成敵人,但是實際上,他們已經完完全全地與士人變成了死敵。
“高明,青雀,你們要記住,在不能徹底消滅某一個群體的時候,就最好不要與整個群體為敵。”李世民對自己的兩個兒子道。
竇武和陳蕃犯了這個錯誤,宦官們也將要陷入這個大坑之中。
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們在日後的為人處世中,也跌進這個坑裡面。
對某個群體看不順眼,覺得他們危害深重,或者嚴重阻礙了自己,那都很正常;但是對方畢竟是群體,而非個人——個人可以說要消滅,可消滅一個群體……
其難度完全不可類比。
而在不能消滅整個群體的時候,最好的方法還是分化。
並且,要找準分化的那個點——像是宦官把分化的點定為了“黨人”,就沒有找對,這個分化點根本不能真正分化士人群體,反而會讓他們聯絡的更加緊密。
【這就是東漢時期的中央大混亂。】
【但是中央的混亂,是與地方相互聯絡的。】
【地方大族發展,朝廷派來的長官或是被中央牽扯精力,或是無力壓制地方大族,或是乾脆明哲保身萬事不理,或是大撈特撈壓榨百姓……】
【又有宦官當權,大肆盤剝,絲毫沒有什麼正常的長遠的政治經營意識。】
【這導致了地方百姓的生存空間被不斷縮小。】
【就在這期間,東漢還並非風調雨順,旱災這種災禍都已經是日常節目,更有瘟疫、地震、日食、蝗災等特殊天災的一條龍服務。】
【自然災禍同樣在壓縮著百姓的生存空間,百姓們越來越難活,越來越絕望;同時,這種災禍還能和“天子無德”“朝廷氣數已盡”掛上鉤,因此,越來越多的百姓也對東漢產生了不滿和怨恨。】
【於是,就在第二點五次黨錮之禍發生的過程中,農民起義爆發了。】
【而這一次農民起義,與之前的兩次農民起義都有一個極大的不同點。】
【那就是組織農民起義的形式。】
劉徹不打算為難自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