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大業九年 (第1/2頁)
趙匡胤掰著手指數了數。
不算如黃君漢這種在瓦崗寨的時間不長、同時在唐朝位置也沒有那麼高的人,只算在瓦崗寨時間比較長且在唐朝也算得上是位高權重的人,就有五個。
而且個個都堪稱是如雷貫耳。
李績,魏徵,秦瓊,張亮,程咬金,羅士信,牛進達,李君羨……
這些人,不論其最終結局如何,但是在唐朝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都發揮了相當的作用——瓦崗寨,可真是個好地方!
大宋能不能也有這麼個好地方呢?
雖然他現在也並不是沒有出色的將領,也不是沒有出色的文臣,但是如果能夠有更多更多,那趙匡胤當然更高興。
而想要發掘出更多的優秀人才,當然不能指望大宋的人才們像是瓦崗寨的這些人才們,透過造反、反抗朝廷來展現自己的優越才能……這趙匡胤是絕對接受不了的;那麼,唯一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朝廷有制度地選拔人才。
挑選人才的制度,乃是重中之重。
趙匡胤覺得,自己先前想好的一些個方案,好像又都有些不太完美了。
【至此,隋朝末年的三大農民起義軍,已經在大業七年誕生了兩支,最後一支農民起義軍,其誕生的時間還要過兩年,大業九年——這是有一個天下舉兵的高峰。】
【而之所以天下眾人紛紛選擇在大業九年舉兵起義,其中的一大原因當然是因為楊廣的一意孤行:征討高句麗,征討高句麗,還是征討高句麗!】
【在大業七年壓榨民力瘋狂為征討高句麗做準備,大業八年帶著百萬大軍和數百萬後勤遠征高句麗卻慘敗而歸後,大業九年,楊廣宣佈再度征討高句麗,且這一次,是當年宣佈當年出兵,完全沒有什麼“再準備一年”的意思。】
【而在此期間——大業七年至大業九年,各種徭役,修河道、城牆……以及常規的賦稅可從未停止過;同時,部分地方還因為要“遠征高句麗”,所以額外徵收賦稅以備糧草——不論最後到底是不是真的用作糧草;且為了動兵,又發動了不少民夫運送糧草、製造兵器等。】
【這樣的一系列動作,導致民間的怨恨和怒火進一步加重,百姓們的不滿和敵意也飛速增長。】
【當然,上述情況,可以算是楊廣登基以來的常規操作了,引發的民怨也並不被他放在心上。】
【而除了這種朝廷天怒人怨的種種行為外,另一個引爆了民間起義浪潮的則是,來自朝堂內部、統治階級內部的分裂與對抗——楊玄感起兵。】
李世民對此表示贊同:“如果朝廷內部尚且穩定的話,民間確實未必會在大業九年的時候掀起這樣的浪潮。”
百姓們會不會起義?當然會的,這與朝廷內部沒有關係,只和朝廷壓迫過重有關——怒火不是一天出現的,怨恨和絕望也不是突然誕生的,這都是在楊廣登基的這些年來一點點、一日日累積下來的。
即便是溫馴的百姓,能夠承載的怨恨和絕望、怒火也是有限度的;當突破這個限度之後,爆發、燃燒,都是必然且自然而然的事情。
因此,百姓們起義,完全是遲早之事。
但是繼大業七年之後,大業九年成為了又一個起義的高峰,卻也不能完全歸結於百姓的怒火——楊玄感的事情確實也是一個導火索。
雖然百姓們忍耐到了極限,但是堅定選擇起義到底是一個需要衡量和思考的重大事件;如果沒有楊玄感的事情,百姓們可能零零散散,大業九年、大業十年,乃至於大業十一年……陸陸續續起義。
但是,大業九年,楊玄感起兵了!
這可是隋朝朝廷內部的公然分裂——朝堂上的事情,百姓們基本上並不知曉。哪怕朝堂諸公其實有很多都不贊成皇帝繼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