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二百四十八章 戰爭天平 (第2/2頁)

加入書籤

但戰損比達到駭人聽聞的5:1!

這種指揮模式如果是在課本中,絕對是讓人笑掉大牙的反例,但冷鳶的一個命令卻是引得風起雲湧。

和許昌的劊子手屠戮徹底相反,由於未開一炮,所以共和之輝在攻城的過程中沒有傷害到任何一個平民,冷鳶在這裡的戰後處置也不再是無差別屠殺,而是公平照顧敵我傷員,優待俘虜,不擾民一絲一毫。

許昌的慘案和汴梁的仁慈形成了充滿震撼力的對比,瘋狂敲擊著眾人的心臟,而最終讓戰爭天平徹底扭轉的,則是冷鳶向境內所有戰亂城池釋出的公告:“戰者如許昌,降者如汴梁!”

戰國時期的秦國,商鞅為讓民眾信任新法令,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卒下令,成了流傳後世的“立木為信”。

冷鳶的這一作法與立木為信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戰爭,死的是士兵,苦的是平民,老百姓是永遠不希望打仗的,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這場北伐戰爭亦是如此,平民們實際上對其置之度外,誰贏誰輸,不在乎!讓我好好過日子就行!而冷鳶的一屠一仁則是完美抓住了這種心理弱點!

透過許昌的殺戮,冷鳶剝奪了戰亂區域內平民那種“置之度外”的心理,讓他們明白,就算自己手無寸鐵,死神的鐮刀一視同仁。

再透過汴梁的仁慈,冷鳶告訴這些處於絕望的平民,只要投降,一律優待,不會傷你分毫。

這樣一來,一個微妙的邏輯關係就形成了。

對平民來說,共和之輝與北方叛軍不管怎麼打,那都屬於內戰,不是舊時代抗戰那種全民同仇敵愾,所以不管對共和之輝還是北方叛軍,平民們都是沒有仇恨的,還是那句話,誰贏誰輸無所謂,讓我過日子就好。

現在,冷鳶勢如破竹,黃河長江中間城市皆岌岌可危,在“戰者如許昌,降者如汴梁”的公告下,民眾的心理預期被打破了,成為了狂風中的“牆頭草”,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城市變成“汴梁”,而不是“許昌”!

最終,哪個城市帶的頭已經不得而知,總之在公告發布後的第二天,黃河長江中間由叛軍控制的城市全面大亂,平民瘋了一般上街遊行,衝擊執政廳和軍營,要求叛軍束手投降,與共和之輝言和,到後面,瘋狂的平民幾乎是把指揮官從軍營裡糾了出來,拿著鋤頭和鐮刀架脖子上逼其下降書。

這等全境大亂來的太過迅速,猶如颶風橫掃,摧枯拉朽,身處京首的將宗沒能及時做出對策,各城池的指揮官更沒有冷鳶那種鐵腕和魄力,根本不敢對平民予以血腥鎮壓,最後硬是被求生心切的平民一路趕出了城市,狼狽逃向戰略後方。

而這些城市在趕走叛軍後第一時間起草投降書,連夜派人遞交給共和之輝,就這樣,大片尚未被攻克的城市兵不血刃地被奪下,一兵未死,一民未傷!

...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