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崇禎:是朕錯了!是朕瞎了眼! (第4/4頁)
問題,而且,後金也沒提什麼過分的要求,無非就是想讓大明對後金同等視之,意思就是,把後金當成一個國來對待,而不想再當建奴了!”
“崇禎也知道議和的重要性,正所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可是朱元璋問鼎中原的策略!”
“議和怎麼了?又不割地,又不賠款,人家就只想要一個平等的態度!書信甚至用“謹奏”的格式,自稱“小國”,以明為上國,但東林群賢不接受,美名其曰,這是叛國!叛個鬼的國!”
“這種議和,要是換做老朱來,別說與後金議和,就算與李自成議和,與張獻忠議和都可以!”
“之前議和群臣反對,而這一次議和,群臣肯定還會反對,所以,就秘密進行!”
“可是,不料,議和洩露了,朱由檢無奈,只能把陳新甲下獄,九月處死!”
“陳新甲這個人能力肯定是有的,但有些急功近利,不能讓他參與松錦之戰!”
“第三個,劉宗周。”
“劉宗周,明末理學家,儒學大師,抗清名臣,天啟年間,因為彈劾魏忠賢被貶,崇禎年再次出山,卻因彈劾馬士英,阮大鋮等尸位素餐的東林黨,結果被罷官,杭州失守後,絕食而亡!”
“劉宗周絕對算得上是忠臣,清官,可惜,被東林黨排擠!”
“第四個,史可法。”
“史可法,也是抗清名臣,可惜,也被馬士英等人排擠,大明滅亡後,又成為南明弘光朝的首輔,堅持抗清,只可惜,未能有效抵擋,最後殉國!”
“第五個,張煌言。”
“張煌言,崇禎十五年的舉人,也是抗清名臣,南明弘光朝滅亡後,堅持抗清二十多年,也曾配合鄭成功北伐南京,一度殺到南京城下,張煌言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可見張煌言的含金量,不僅是儒將,也是民族英雄!”
“第六個,劉同升。”
“劉同升是崇禎十年的狀元,這人不僅文才出眾,還兼通武略,且頗有血性,因為上書反對楊嗣昌被崇禎不喜,被貶後辭官歸隱。”
“但清軍入侵,他又站了出來,與清江人楊廷鱗一道在贛洲起兵,舉起了反清的旗幟,可惜出仕已晚,生不逢時,無力迴天。”
“南明滅亡後,因積勞成疾而病逝。”
“第七個,郭之奇。”
“郭之奇,崇禎元年的進士,歷任福建提學參議,南明時期的抗清名臣。”
“組織過千艘戰船,試圖收服常州,可惜,被抓後,在獄中死去!”
“第八個,黃毓祺。”
“明末的抗清義士,南直隸常州府江陰縣人士,大明滅亡之後,參加抗清守城戰鬥,後潛往城外,謀求援兵,卻不想城破,就只能蟄伏鄉間伺機再起。”
“之後在浙江舟山起兵抗清失敗,逃至泰州一寺廟被捕入獄,因不肯屈服,死於南京獄中。”
“第九個,袁繼鹹,天啟五年的進士,江西宜春人,明末抗清名臣。因拒絕降清,以身殉國。曾與文天祥,謝枋得,並稱‘江右三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