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3章 火星改造計劃 (第1/2頁)

加入書籤

不過目前最緊要的不是去木星採氫,而是去小行星帶採礦。

只要人類不出太陽系,目前的月球上的氦3還夠用幾百年。

但是眾多巨型架構工程的建設卻讓地球和月球上的礦產資源開始變得捉襟見肘,特別是稀有金屬和稀土等資源。

月球基地,建木太空電梯,環太陽系預警帶……一個又一個耗費無數的巨構工程不但極大地損耗了人聯的財政也極大地損耗了人類的資源。

於是小行星採礦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而要進行小行星採礦那麼在火星上建設行星工廠就變得有必要起來。

一是因為火星就在小行星帶旁邊,把在小行星帶採到的礦產直接在火星上建造成成品,比運回地球再進行生產要節省太多的時間和資源。

二是因為火星靠近木星,在火星上建立行星工廠,有利於後期開發木星氫能。

三是因為火星可以作為人類進行太陽系探索的中轉站,能夠大大縮短人類探索遠日行星的時間和提高探索效率。

當然最重要的是火星作為地球的“備份星”,如果能加以改造和使用,無疑可以大大擴充套件人類的生存空間,即使再次面對比鄰星人的入侵,也可以以火星為前線抵抗敵人,而不用讓戰火燒到自己的母星。

既然要在火星上建造行星工廠,甚至是打造火星殖民地,那麼對火星進行行星改造就很有必要了。

那麼怎麼改造火星呢?

火星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大氣稀薄,氣溫太低,氣候惡劣。

想要改造火星,最好的辦法就是對火星進行“大氣汙染”。

簡單來說就是人類將在未來登上火星,在火星上建設核反應堆,這些核反應堆與化工廠連線,化工廠向大氣排放氟化碳,形成\"理想大氣\"。

然後利用氟化碳的強力溫室效應加熱火星,釋放火星土壤和岩層中富含的水分,讓火星下一場大暴雨,將火星這個紅色星球變成藍色星球。

接著,人類在火星上播撒植物種子,等到火星上有了原始植物,植物釋放氧氣,創造生命的條件。

前漂亮國火星學會的創始人,先鋒航天公司的總裁羅伯特·祖柏林(Robert Zubrin)早在上世紀就提出了改造火星的計劃。

不過按照當時人類的科技水平和資源能耗,這個改造計劃大概需要2000年,才能在火星上打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但是現在不需要了,不說人類現在有了龍核這樣天頂星級別的核聚變反應堆,就說在火星製造溫室效應也不用靠製造化工廠,生產氟化碳進行“大氣汙染”了。

小行星帶有很多小行星都是由冷凍的氨氣構成的,而氨氣則是重要的溫室氣體。

祖柏林的計劃是,讓一顆直徑2.5公里左右的小行星去撞擊火星,撞擊產生的巨大能量將使火星上的1萬億噸冰融化成水,而小行星撞擊後釋放的氨氣也可以讓火星大幅升溫。

他估計,40次這樣的撞擊就可以使火星達到適合人類居住的水平。

而這樣的小行星,上次黃超為了打擊比鄰星人就往火星扔了上百顆,其中就有一些是冷氨小行星。

想要改造火星大氣也不過是麻煩他老人家再扔幾次小行星而已。

反正直徑2.5公里左右的小行星對於他的龍相之力而言不過是鍛鍊身體的運動。

火星上只有稀薄的大氣,但在30億年前,火星的表面包圍著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

由於火星變冷,大部分二氧化碳都被土壤吸收並冷凍起來。當人類完成改造火星第一步後,溫暖的氣候將使這些二氧化碳釋放出來。

祖柏林表示,\"土壤中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可以在20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