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反思 (第2/2頁)
生存的土壤。
那個時代連地方幹部都要和社員一起勞動,哪來那麼多的不勞而獲?
如果有這麼多人不勞而獲,全都是一幫閒人懶漢,那麼這些吃“大鍋飯”的人是怎麼創造出來這麼多的財富?
網上有資料表明,當時全靠人工肩挑背扛修出來的8.6萬座水庫,直到現在都還在使用,這麼多的水庫,請問人人都是閒人懶漢,那麼是怎麼修出來的?
在當時沒有資金,沒有大型裝置,也沒有先進技術的情況下,這些水庫是怎麼修出來的?不是靠這種“大鍋飯”式的集體勞動,怎麼可能搞出來這麼多的農田水利工程?
那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當時無數人都在為這個國家努力付出,因為他們是這個國家的主人,而這個國家會負責他們的生老病死,哪怕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也沒有拋棄任何一個人,這就是那個“大鍋飯”的時代。
網上資料查閱有記載,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的生產總值261.5億元人民幣,1978年增加到3416.4億元,年均增長達到50%以上。
1949年,我國與美國經濟差距28倍;1978年,這種差距縮小到5.52倍,我們躋身世界第六大工業國。
“大鍋飯”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那麼這些剩餘價值到哪裡去了呢?
國家拿去搞工業化去了,拿去搞“三線建設”去了,拿去搞邱小姐去了,拿去搞全民醫療和全民教育去了,要不然你以為當初國企一系列配套設施的錢是哪裡來的?說句可能有些過分的話,現在有很多國家的配套設施還比不上當初的大型國企呢。
“大鍋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確實有其弊端,而在這種模式下煉出的鋼也出現了很多廢品。有資料記載到1958年底,共生產鋼約1108萬噸,合格的鋼只有800萬噸左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