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稱勾吳國之雛形 認祖宗吳越結仇 (第1/4頁)
隨著時間的推移,泰伯的勢力越來越大,並把自己的族群稱之勾吳,但泰伯卻擔心越人會對自己產生憂慮和警惕。於是,他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將部落的成員們分散開來,讓他們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發展。這樣一來,原本聚集在一起的句吳族人就如同星星般散佈在如今的丹陽、武進、無錫、常熟等地區。
這些被派往各地的族人們開始開墾那些荒蕪的土地,努力建立起新的家園。由於他們已經斷髮紋身,與當地的原住民沒有大香區別,因此原住民們只要覺得自己的利益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便也不會過於在意他們的存在。事實上,還有一些地主願意與這些新來者合作,共同開發土地,促進經濟的繁榮。這種合作使得雙方都能獲得好處,同時也減少了潛在的衝突。
在這個過程中,句吳族人與當地的原住民逐漸融合,互相學習彼此的文化和技術。他們共同面對自然環境的挑戰,共同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而泰伯的決策不僅讓句吳得以繼續壯大,還為後來吳國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天,泰伯對仲庸說:“據我瞭解,越人貴族中有一群極端的民粹分子,他們一直在忌妒我們的發展,對我們有著非常強烈的排斥情緒。這些人不但劍不離身,兇悍好鬥,還已經殺了我們不少人。面對這種情況,我一直選擇忍耐,並不斷地告誡族人們,如果見到他們,儘量避開,能讓步就讓步,吃虧就是佔便宜,避免與他們發生衝突。但是,隨著我們的發展,兩個族群之間的衝突已經勢在必行。因此,你需要透過傳授武功來讓勾吳的男人們變得強壯起來,這樣才能讓他們擁有自衛能力,不至於受到傷害。”
仲庸點頭稱是說:“我們勾吳人有周國的傳統,所有男人都得習武,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會切實遵循您的旨意去做好這項工作。”可是他很快犯愁了,說:“怎樣才能把所有適齡男子組織起?這肯定會引起越人的注意,馬上會被越人的軍隊鎮壓。”
泰伯說:“江南水患頻發,開通河渠,引水江海,就需要大量勞力,這樣你就可以把人一批一批集中了,在挖河過程中見機而行。”
於是,仲庸就一邊組織勾吳的青壯年當河工,一批一批一邊對這些河工教習武功。
在仲庸的訓練下,勾吳的男子們漸漸變得強大起來。他們的身體更加健壯,武功也得到了普及。同時,這些水利設施也大大地改善了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使得這裡成為了當時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們也贏得了包括越族人在內的江南人民的口碑。泰伯瀆”,就是今天的伯瀆港。泰伯瀆東連漕湖,西接運河,流經吳國的發祥地梅里(今梅村)。它保證了兩岸農田的灌溉,便利了遠近的舟楫往來,對吳國的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江南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發展,形成了許多繁華的商業城鎮和水鄉古鎮。例如今天的蘇州、杭州、揚州等城市就是因為當時挖掘成的其便利的水路交通而迅速崛起,併成為當時中國最富庶、最具文化底蘊的地區之一。此外,這些水利工程也為後來的運河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總之,可以說沒有這些水利工程就沒有如今我們看到的美麗富饒、充滿魅力的江南水鄉!
與此同時,泰伯也積極展開外交活動。他與周邊的其他部族建立了聯絡,試圖透過和平手段解決與越人之間的矛盾。
然而,越人中的民粹分子並沒有放棄對勾吳的敵視。他們繼續挑起事端,企圖引發更大的衝突。
他們對於勾吳族人的一舉一動都格外關注,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研究後,他們卻驚訝地發現,勾吳族人和當地的許多越族人相處得非常融洽,彼此之間的合作也十分默契。這一現象令他們感到十分震驚,但同時也給了他們一個陰險惡毒的主意——沒收勾吳族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