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章 飢寒交迫,生不如死 (第1/2頁)

加入書籤

石風記得清楚,春夏秋冬春,他在這片大漠上歷經了第二個春季。

在這裡,人能否生存下來,與掌握的技能和知識無關,因為你根本無從發揮。

這裡的人們,能活著就是單純憑運氣,或者說看命夠不夠硬,至少對於石風來說是這樣的。

不得不說石風的命確實夠硬,被大刀砍傷、野狗咬傷,如果沒有人及時救他的話,只有死路一條。

傷口發炎化膿,懨懨一息,他卻起死回生。

石風跟著原始部落一起過著顛沛流離的遷移生活,但日常居住還是相對分開,因為生活習慣還是大不一樣。

大漠上各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搶劫掠奪常態化,大部落欺負小部落,弱肉強食,尤其是在饑荒時期。

所以,庫爾勒族人很窮,沒有馬匹或騾子,只有幾輛獨輪木架車。

沒有過多的生活用品,也就養著幾頭羊,因為這些物質多了,就會成了別人的戰利品,反而給族人遭來殺身之禍。

他們日常生存主要靠狩獵,各類野羚羊是最主要的獵物。

他們挖取附近山林、山丘坡上的野生菇類和野菜野果,善於分辨出哪些有毒,哪些無毒可食用。

還有就是各種昆蟲,掏小型爬行動物的窩等等。

完全是飽一頓飢一頓,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方式。

石風利用打火石取得火種,儘量勸說部落族人吃熟食,尤其是肉類食物,儘可能減少疾病對族人的傷害。

康復之後的石風體力好,爆發力強,動作靈活,善用長刀,箭術精準度極高。

他學會了投擲長矛,加上箭術高超,成為族人們外出打獵的絕對主力,深受族長和族人們的愛戴。

所以,石風與族人們相處得很融洽。

不要把古代人的語言想象得很複雜,尤其是塞外遊牧民族,因為語言跟生活是緊密相聯,它服務於日常。

遊牧人十分簡單的生活,本身就不需要多麼豐富的語言來表達。

庫爾勒族的語言應該屬於蒙語範疇,其實很簡單,詞彙量也非常的少,都是日常生活起居和打獵時所用的語言。

藉助肢體動作,與族人們作日常交流,石風二個月就會了,經過一年半時間的他,已熟練掌握了蒙語,和大部分的滿語。

為躲避戰爭,躲避掠奪與殺戮,庫爾勒人到處遷徙,山腳下,溪水邊就是他們的住所。

庫爾勒部落由於沒有族群和種族這個概念,與其他大的種族之間就不能通婚,主要是對方瞧不上他們。

強大是生存的基礎和保障,才會被人敬仰,這裡千古不變的定律。

只有遇到和自己一樣的單體部落時,庫爾勒族人才有通婚的可能,所以,族裡大多情況就是近親繁殖。

極為原始的生活狀態和流離顛沛,庫爾勒部落的死亡率很高,這可想而知。

死亡集中表現在出生不久的嬰兒、未成年兒童,還有年長體弱的所謂老人。

庫爾勒族人的壽命普遍都不長,族裡年紀最大的所謂族老,好像也就是四十多、五十歲不到的樣子,族長大概也是三十多歲。

石風有問過這些族老們的年紀,但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只記得好像活過了四十多個冬天。

在塞外,寒冷的冬天是最難熬的季節,也是讓人記憶深刻,此生難以忘懷。

普遍零下40度左右的冰天雪地裡,除了烤火取暖,從心靈到身體的每個角落,沒有絲毫的溫暖感,渾身上下是拔涼拔涼,一種生不如死的寂寞。

在寒冬裡,人就像是在地獄邊緣踱步的行屍走肉,隨時都有可能跌落到地獄中去。

每當冬季裡,族裡死個人,大家都不會悲傷到什麼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