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93章 明軍的難言之隱 (第1/2頁)

加入書籤

就拿這次防禦後金軍,第二次從北疆進犯大明來說吧。

崇禎帝下旨宣大總督張宗衡,節制宣府、大同、山西三鎮軍務,並從拱衛京師大營中抽調精銳十萬,攜大量火器裝備前來增援。

本意是為了加強對敵防禦作戰,決不能讓建奴韃子再越過長城,侵犯大明腹地。

這看上去是英明決策,但問題就在這十萬大軍身上,因為在宣府、大同等各鎮總兵眼裡,那就是個負擔,累贅。

怎麼會成這樣了呢?

話說十萬京師精銳,除了火器數量比邊戍多之外,其餘騎步兵實際都是老爺兵。

這些所謂京師精銳,長期疏於訓練,戰鬥力還不如戍卒。

讓他們去對付像農民起義軍還湊合,要面對野戰能力超值的八騎精銳,那簡單就是豆腐渣。

而時下明軍真正需要的是,能與後金軍抗衡的野戰部隊,就像當年在渾河血戰中,秦良玉的白蠟杆兵,戚家軍等等。

可現在哪裡去尋找?

而長城防禦主要是依託城堡堅固,火器優良,彈藥充足,真正上城牆作戰的並不需要多少兵力,過多反而成為累贅。

城池裡軍隊多了不好管,搶劫姦淫時常發生,各系統兵卒之間鬥毆,甚至於暴亂兵變,這種教訓多不勝數。

想當年,秦良玉的白蠟杆兵團,還跟戚繼光侄子戚金率領的戚家軍幹上大架呢,上千人群毆,還動用了大炮,這跟兵變沒什麼二樣。

糾其原因,為後勤給養多少,雙方不服。

時下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軍糧不夠吃,京師這幫老爺兵湧進城來,矛盾肯定會激化。

按各鎮總兵及眾守將們的想法,就是朝廷多給些軍械裝備就行,什麼紅衣大炮,弗朗機炮,虎蹲炮,烏銃等多多益善,尤其是火藥鉛彈。

至於火器兵,對不起咱們不要。

開玩笑,在高高的城牆上,對準下面烏泱泱人群點火放彈就成,用不上什麼瞄準,這誰不會幹?

隨便一個新兵蛋子,訓練二天他就會幹了。

可是,一個野戰兵士,列陣撕殺,馬戰騎射的沒二三年苦練,根本不敢派上陣,除非是去充當炮灰。

可朝廷那些文官老爺們,他們管著所有軍備物資和糧草供應,他們不可能、也不樂意多給。

就連正常供給都要扣下點,捨不得給,怎麼可能多給呢?

他們的理由很充分。

邊軍,是不安定因素最多的地方,近幾年邊軍屢屢發生兵變,給了多的火器豈不是自掘墳墓嗎?

所以,好的火器都放在內軍,戰時需要時就上這些老爺兵攜帶上去幫你打,完了又帶回來,不準留下一杆火銃,大炮想都別想。

尤其是火藥彈丸的供給,那叫掐你一個七寸沒商量,讓你哼都哼不出,只能乖乖聽話。

除此之外,最讓各鎮頭疼腦熱的就是戰時的後勤供給,說白了就是吃喝拉撒,糧草。

歷朝歷代,對戰時軍隊調配,糧草供給都有嚴密的中央保障體系,也就是說,這一切都是由朝廷出面解決,地方軍政按旨給予配合即成。

而時下的大明,朝廷無力承擔主力軍隊的糧草,改為由沿途或駐防地各鎮、各城的地方軍政解決。

這一下子把負擔全壓在地方上,這讓本就困難重重的地方財政如何承受?

尤其是缺衣少糧的邊關,自己兵卒都吃不飽,還管你外來的部隊?

要知道,軍中一旦斷糧,軍心渙散是小,引起兵變是大。

歷史上就有曹操當眾揮淚斬糧草官,演一出苦肉計以穩定軍心的典故。

這次朝廷派下來十萬人馬,現在就駐紮在宣府鎮境內各城堡內外,每天吃喝拉撒成了宣府鎮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