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節 (第2/4頁)
爭與奪,自然就造成中樞與地方的對立。
嶽冷秋、張希同、鄧愈、沈戎、劉直、張晏等人,與地方上的瓜葛較少,更多的是代表中樞的利益,與寧王的關係自然要更密切,基本利益也更一致,可以劃為寧王府一系。
往長遠裡說,寧王在江寧登基,江寧六部將直接替代燕京六部,成為帝國的中樞機構,包括程餘謙在內的江寧六部官員,都要從中受益,也可以算作寧王府一系的。
董原或許有更大的野心,不過他當前必須依靠寧王府,才有正當的名義,從地方上獲得資源,所以此時的他也是寧王府一系。
相比較寧王府一系,以顧悟塵為首的東陽系與以餘心源、陳西言以及海虞陳家為首的吳黨,則更多是地方利益集團的代表。
寧王府、東陽系、吳黨,再加上永昌侯府、虞東宮莊所代表的後黨潛流,差不多構成江東郡當前的權力格局。
王添、王學善嚴格說來,不屬於吳黨之流,但在地方上任職多年,與吳黨人物瓜葛往來甚密,更傾向維護地方勢力的利益,看作吳黨一系,也無不可。
吳黨勢力有一個特點,就是重文輕武,長久以來都沒有一個能在軍事上響亮說話的人物出現。在和平時期,文臣穩穩的壓過武將一頭,吳黨的這個特點,自然算不了什麼劣勢。
時逢王朝末世,地方上都相繼有擁兵自重的趨勢,率兵之臣、領兵之將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吳黨的這個特點,就成了致命的弱點。
曲家當初要害林縛、顧悟塵,甚至只能請用不成氣候的烏合之眾太湖盜出馬,結果給林縛、顧悟塵反噬滅族,不能不算慘重的教訓。
邊軍遭至陳塘驛大敗,梁家被迫退隱數年;李卓立下功勳無數,卻給猜忌、多方制肘——張協穩居中樞相位,卻不斷的加重嶽冷秋手裡的兵權,就是看透此節。
平江府歷史上都是吳黨勢力滋生的傳統地區,平江府這次給劃歸浙北軍司所轄,淪為浙北軍司的附庸,吳黨頭上無疑給打了一頓悶棍。
餘心源的心機跟手腕,都不足以跟嶽冷秋等人抗衡。
說到底,吳黨內部更缺乏帥臣之流的人物,沒有相對較獨立的軍事力量,無法在軍事上替吳黨張目。在當前的形勢下,自然也阻止不了平江府給劃入浙北軍司。
林縛一方面擔心吳黨給削弱後,包括淮東在內的東陽一系也會受到限制跟打壓,另一方面林縛知道平江府的土地兼併情形,只比海陵府更嚴峻,希望看到吳黨與平江府的豪紳勢力受到打壓。
這個矛盾的心態,促使林縛一直都是採取袖手旁觀的消極態度,而陳家在關鍵時刻站出來,頗為出乎他的意料。
陳家又開出有利淮東的條件,林縛也不能有便宜不佔,這幾日來詐病不出,就是拖著給陳家、給吳黨更多活動、聯絡、統一認識的時間。
餘心源總不是笨人,雖說長期以來跟東陽系矛盾重重,但也知道這時候怎麼做,才更符合吳黨的利益。
**********
嶽冷秋也覺得十分的棘手,餘心源都明確表態了,說明他們私底下早就有所溝通。
要是他與寧王、董原等人,強烈反對林縛丟擲的這份出兵計劃,無異是直接將吳黨推到對立面去。
而一旦同意這份用兵計劃,平江府的軍事資源,很可能都往海虞縣集中。
海虞鄉營的歸屬,能不能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直接關係到陳家的核心利益,陳家在幕後推動是肯定的。陳家的新起之秀,陳明轍是陳西言的得意門生。要是陳西言在背後推動此事,暨陽等縣,甚至原寧海將軍、現任浙北制置使司副使的孟義山,都可能形成以吳黨為核心的軍事集團。
嶽冷秋委實難以取捨;寧王臉色也陰晴不定,難以決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