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節 (第3/5頁)
官員以及縣裡有名望的鄉紳,都沒有怎麼猶豫,就一起決定派縣尉趕來滄南,藉著勞軍的名義,想請林縛率部前往陽信希望能借助江東左軍的力量抵禦外敵。
當然了,陽信縣尉出發前也沒有抱太大的希望,畢竟江東左軍是不受山東節制的客軍、是勤王師,沒有一點助守陽信的義務,林縛這麼號人物,也未必甘心守陽信這座小城。
陽信縣尉馬不停蹄的帶了幾名縣裡的刀弓手趕過來,親眼看過滄南大捷的戰場,在月夜裡,滿地都是東虜蠻子的伏屍,很受鼓舞。
就像恐懼能夠傳染一樣,勇氣與士氣也能傳染。
陽信縣尉不敢在滄南久留,臨時前希望能討幾顆東虜蠻子頭顱回陽信去鼓舞一下城裡困守軍民計程車氣。
雖說軍功以獲首級最為重要,是實打實的、不打折扣的軍功,不像斃敵人數可以滿口胡吹。不過一千多顆頭顱,多幾顆少幾顆沒有區別,林縛只是吩咐陽信縣尉,頭顱拿回陽信去鼓舞守城軍民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懸掛到城門外。過幾日將有大量東虜騎兵往滄南反撲過來,要是看到陽信縣城門外懸掛首級,就未必是件好事了。
送走陽信縣尉已經是拂曉時分,趕著孫尚望回來,林縛便問他滄南四寨鄉民的動員情況。
************
不單單北方,中原地區的塢寨通常都是傳統宗族勢力的體現,小泊頭寨裡鄉民十個裡面有九個姓孫。就算東虜來襲,小泊頭寨也是優先容留孫姓子弟。也是這種宗族勢力與凝聚力的體現,在東虜來襲之時,小泊頭寨表現出堅定而頑強的抵抗意志,未曾失陷敵手。
只是這些塢寨相對於城池來說,還太單薄的一些,寨牆為單壁石壘,防盜匪、防小股敵兵能成,但也只能防盜匪、防小股虜騎。
虜敵先前未攻,是強行攻寨得不償失。之前已經掠奪了足夠的人口,再多就要成負擔,金銀財貨,對東胡人來說價值又不大;對於一方勢力來說,人丁才是最大的財富,銀子都是浮雲。林縛此時若要守小泊頭寨,就要考慮東虜能不能忍受滄南失利與王族子弟被殺帶給他們的恥辱——守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能守滄南,就要將滄南鄉民悉數南撤,避免成為反撲來虜騎遷怒的替罪羊。另一方面就是要利用滄南鄉民南撤,製造江東左軍南撤的假象,迷惑向滄南反撲的虜騎,以求牽制更多的東虜騎兵,減輕濟南府的壓力。
守住濟南府,對大越朝的意義重要,不僅能使濟南府以東、以南的府縣不受東虜騎兵威脅,更能在東虜騎兵退出之後,迅速恢復漕路,保住這條南北命脈線不受影響。
即使在漕運最低潮時期,透過這條漕路每年運往燕京的漕糧也高達三百萬石,一旦燕京得不到足夠漕糧的輸入,燕京民眾以及三邊守軍的軍食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這才是最要老命的。
在剛獲滄南大捷之際,就要滄南四寨鄉民全部撤出,許多人都想不透,不願走。
除了幾個德高望重的塢寨宗族領袖外,真正的誘敵意圖與部署都不可能透露出去,防止中途有人意外掉隊,將這邊的誘敵意圖與部署提前給反撲滄南的虜騎得知——這就給動員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孫豐毅、孫尚望等滄南鄉寨領袖都急得屁股冒煙、片刻都歇不得腳,最終急得沒有辦法,命令鄉兵強行動員各寨鄉民連夜往小泊頭寨轉移。塢寨大都是宗族勢力結寨而居,只要說服塢寨宗族領袖,用蠻橫而直接的辦法反而更方便。財貨都是身外之外,寨子給毀了還能重建,人沒了就什麼都沒了。
*********
只要滄南鄉民撤離不成問題,林縛就放下大半的心思,江東左軍休整反而容易,由諸將統領著,除了休整之外,及時的在全軍進行經驗教訓總結也差不多快要形成傳統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