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節 (第3/5頁)
的細聲也都消失一空,等著嶽冷秋、程餘謙這兩個名義上同為東南首臣的大佬出現,林縛卻看到鹽鐵使張晏與嶽冷秋、程餘謙一起出來,沒想到他的動作如此之快,還以為他人還在淮南視察鹽區呢。
張晏是正四品的鹽鐵使,不要說江寧六部的官員了,王學善、顧悟塵、王添、餘心源等人都是正三品的官員。一般說來,沒有可能張晏與嶽冷秋、程餘謙在秘密商議,卻將王學善、顧悟塵、王添、餘心源等人丟在外面,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張晏手裡有一道唯嶽冷秋、程餘謙兩人能知詳情的特旨。
林縛與顧悟塵離得較遠,與林庭立交換了眼神,知道他也有如此的猜測。
“請顧悟塵顧大人、王學善王大人、王添王大人、餘心源餘大人以及江寧六部各位大人以及靖海都監使林縛林大人留堂中商議秘事,其他大人暫請委屈迴避一下……”程餘謙走出來說道。
林縛心裡覺得奇怪,有什麼秘事要他參與,卻請那些地位比他還高的文臣武將回避?
眾人退去之後,這議事堂陡然空闊起來,大家都能分到一張太師椅坐,林縛自然是敬陪末座。
嶽冷秋看向張晏,說道:“還是張大人來說吧……”
張晏拱了拱手,說道:“皇上七日前在京已經下旨使燕王移藩江寧,改封寧王,不日就要來江寧就藩,密旨使張晏在江寧代為籌措。民賊堵塞路途,寧王移藩不易,需諸位大人配和,做好萬全準備……”
燕王元鑑武為德隆帝嫡皇子,時年二十六歲。當今皇帝無子嗣生養,在他的諸子侄中,燕王元鑑武聲譽最佳。
林縛之前就猜到皇帝有可能改封元鑑武為寧王以代立嫡並鎮東南,沒想到動作會這麼迅速,幾乎在濟南民變的訊息傳到京中之後,就立即做出這樣的決定。
林縛甚至都沒有來得及與顧悟塵就此事交換意見,沒想到張晏已經帶著密旨緊隨他之後趕來江寧。
林縛一時也想不到這種決定背後有怎樣激烈暗流,不過他明白程餘謙他們要他留下來參與密議的緣由。
寧王元鑑武離開京中到江寧來就藩,有立嫡代鎮東南之意,王府官佐以及護衛的標準將高過一般藩王,可能要向東宮看齊,這樣才能體現出立嫡之意。寧王就藩的隊伍龐大,不可能悄無聲息的穿過中州或山東南下,很可能會吸引大股的造反流寇截道,這邊需要有萬無一失的接應計劃。
說到底,林縛攤上又是跑苦力的活。
寧王即使不走海路,進入山東之後,也會避開叛亂區,貼著淮口南下,要調精銳部隊上去接應,江東左軍倒是適合。
林縛與顧悟塵交換了一下神色,顧悟塵也是頗為驚訝:遷都、遷都,朝野都議論了很久,燕王元鑑武改封寧王可以說是最實際性的一步。
王學善、王添、餘心源等人都表情各異。
餘心源是喜,使寧王鎮東南,遷都就走出最實際性的一步,帝國的重心重新轉回到江南,代表地方勢力的吳黨自然就有更多崛起的機會,他出任江東按察使不過是第一步,還沒有過去幾天的時間呢。
王學善、王添卻未必是喜,要是皇帝年老體弱,寧王立嫡會很快繼承帝位,他們倒是有可能分到擁立之功,這官威權勢自然能更上一層樓。
很可惜當今皇上春秋鼎盛、正值壯年,就算立寧王為嫡,也不知道要熬多少年才能登上帝位。他們這時候去抱寧王的大腿,去給寧王低眉哈腰,未必沒有什麼好處,還可能是一樁禍事——萬一皇上日後有子嗣生養,自然要削寧王的權柄,跟寧王走得親近的東南大臣、將領又怎麼可能有好果子吃?
林縛瞅眼看嶽冷秋、程餘謙。
程餘謙倒是坦然,他本就庸碌,與嶽冷秋也不大爭權,如今兵權以及江寧守備事權給顧悟塵分走一大塊,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