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火山口的龐然大物 (第1/3頁)
接下來數日,蕭良也在徐立桓他們的陪同下,又與另外三家有意向的買家接觸、洽談。
這三家上市公司,或主營製藥,或主營連鎖藥店及貿易,有涉及保健品業務,有意願收購宿雲生物的部分股權,也是看好內地相關市場的發展,以及對外資不斷開放的經濟政策。
最終將條件實在苛刻、業務關聯又實在不夠密切的兩家?除出去,僅保留上元藥業做進一步更深入的接觸。
而在朱鴻召、朱璐、夏侯江等人的積極爭取下,朱瑋益也沒有辦法再拒人以千里之外,同意與南亭實業展開更為具體、深入的洽談,還邀請蕭良、錢晉章、熊志遠一行人參觀鴻臣在將軍澳的生產基地。
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由於解放戰爭,差不多有一百五十萬民眾,以及近兩千家內資工廠,從大陸遷逃香港——富足的廉價勞動力、大量的機器裝置以及一批難得可貴的管理人群,使得香港製造業在五十年代往後,還是有過一段較為輝煌的歷史。
發展到八十年代初,全港總計有逾四萬家制造業工廠分佈在港島的各個角落裡。
可惜的是,即便經歷三十年的輝煌時間,八十年代初香港製造業的工廠,絕大多數規模都很小,都是僱員少於五十人的小微輕工製造企業。
這些製造企業都擁擠在臨近市區及市鎮的工業大廈裡。
香港遍地可見的工業大廈,就是專門設計建造為製造業發展的多層建築,通常包含多個獨立的單位或樓層,可以由不同的企業租用作為工廠、倉庫或辦公室,也是香港製造業延續至今的主要形態。
這也被內地正蓬勃發展的園區加工人宿舍加生產車間的製造區生態超越。
鴻臣作為市值逾五十億的上市公司,在將軍澳的生產基地要稍微像樣一些,但同樣受到港島地狹人稠、地價高昂的限制,佈局狹窄緊促,也被嘉鴻在獅山經濟開發區新建的生產基地甩在身後。
也就日漸高昂的用工成本,令鴻臣香港工廠在自動生產線方面,要稍稍領先一些,但在蕭良的眼裡卻也有限。
參觀鴻臣香港工廠期間,蕭良也與錢晉章、熊志遠、朱鴻召、朱璐他們,就香港八十年代之後的製造業衰落等問題進行討論。
七九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全球再度陷入經濟衰退,加劇貿易保護。已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和重工業奠定基礎的另外三條小龍:新加坡、臺灣、韓國,紛紛走上產業升級階段的道路。
在人口數量和香港接近的新加坡,石油加工當時已經頗具規模,李光耀政府繼續實行和香港截然相反的不自由政策,推進轉型,提出“自動化、機械化、電腦化”生產,並“建立起軟體發展中心和電腦製造中心”。
臺灣地方政府也很早就制定十年經濟發展計劃,確定能源、高科技工業、資訊、自動化、生物工程、電視技術、食品、醫藥八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至少在這時,臺灣在製造業上的發展,就已經徹底將香港甩在身後了。
體量最大的韓國,政府主導了半導體工業扶持\/育成\/振興計劃;三星集團八二年建立半導體研究與開發實驗室,研發64K儲存器,目標直接是亞洲目前第一的日本。
八十年代初在亞洲四小龍里算人均生產力最高的香港,工商界卻沒有自發革新,港英政府又忙著埋雷呢,哪可能推動他們註定要放手的香港的產業革新?
眼睜睜看著從勞動密集型電子製造切入高附加值電子製造的機會,從香港身邊晃晃悠悠走過去了。
不過,早於石油危機的內地改革開放,卻給香港帶來第二個悠長的氣數。
七十年代底,一河之隔的深圳和香港的收入差距是100倍。
務實而又過度務實的香港小工廠主們,之前在勞動密集型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