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分卷閱讀164 (第2/2頁)

加入書籤

我們都清楚,圈裡比泊旵厲害的娛樂公司有很多,泊旵才建立多長時間,離只看公司不看專案就能成為行業風向標還有很遠。”

“其實之前國內出現的那些互動電影都是小規模投資小規模製作,幾乎所有電影在劇情和節奏上都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出彩之處,或許這才是賀總覺得,互動電影並不是沒有前景的原因。”

“如果我們投入多一些搞個大製作,是否還會像前面的一樣沉下去?我們這次的專案可能不是一個成功的專案,但是……”

剩下的話已經不必再說了,聽完江帆對賀尋意剛剛一番話的解讀,大家都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

江帆的話對賀總的想法做了個更深層次的解剖,讓他們本就堅定向著賀總的心更加堅定了。

他們當然不是百戰百勝的,每次專案就像探險,他們這些人最少要做好充分準備,大家要做的就是各司其職把專案一起做好!

如果賀尋意在這裡聽到這番話,他的想法一定會是這樣的——

賀尋意:驚恐jpg

我不是,我沒有,你們不要瞎說啊!

他哪裡有想法去嘗試新事物?他只是覺得之前沒有成功過的東西,在他手裡怎麼會成功?

他又不是高瞻遠矚能力極強的專業人士,如果他有那能力,還做什麼破產任務啊,早就靠著自己發家致富了吧!

————

這部互動電影被當做一個大專案,賀尋意自然是派了好幾個手下的“得力干將”。

他本著人能多則多的原則,人越多花的錢越多啊,至於他們如何分工,要看他們自己了嘛!

這些人就是替賀尋意去的,他本來想自己接手《黎明之前》,但是他如果真的事事都親力親為,像安虹他們這一類人該怎麼想,他們又該去做什麼事?

在別的公司裡員工活太多做不完根本不存在,在泊旵他們苦惱的問題只有沒有專案來,沒有事情做。

而且賀尋意也早早打算過,《黎明之前》本來就是個已經寫好的成熟的劇本,能有什麼發揮空間?交給他公司裡的人負責還是可以的。

這樣一想簡直完美。

————

那日聽完賀尋意的意見之後,吳堯的腦子裡突然冒出了很多想法。

他想做的就是讓觀看者身臨其境,那個年代的特徵是什麼?

是危險,苦難,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有志之士舍下生命力挽狂瀾。

賀總所說的一個例子,剛開始聽起來沒什麼,可是在回來的路上吳堯卻在一剎那突然明白賀總的意思。

那是給他們透露的一個訊號——可以增加更多一點東西。

有時候適量增加並不是注水,因為它能起到不一樣的效果。

就像某個國外背景的木倉戰遊戲中有一段過渡劇情是這樣的。

在一處模擬真實情景訓練場關卡戰敗的時候,一個父親揹著他已經在戰亂中死去的孩子,他用手不斷地去擦拭孩子口鼻裡湧出的血,他一步一步走的很艱難,突然一聲木倉聲響起,父親也應聲倒地。

這只是一個練習場裡的過渡劇情,創作者新增劇情的時候估計都沒想到會被該遊戲玩家列入遊戲十大難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