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98章 孔子見葉公 (第1/3頁)

加入書籤

終於到了葉邑,巧的是,正好撞見葉公在斷案。

案情很簡單。葉邑有一個叫張小三的年輕人,舉報自己的父親張大三盜竊了鄰居一頭羊。

葉公升堂,由於鐵證如山,張大山當場認罪,被關入大牢。

張小三舉報有功,被予以獎勵,還對張小三舉惡不避親之舉在葉邑全境予以通報表揚。

孔子當時就連連搖頭,他對眾弟子道:“百善孝為先。張小三知道父親張大三犯了盜竊之罪,理應隱瞞,這是孝。因此而告官,這是大不孝。葉公之賢,看來不過如此啊。”

眾弟子連連點頭,又互相竊竊私語,孔子的話,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到了葉公耳裡。

聽說孔夫子到了葉邑,葉公非常高興,他立即安排會見孔子。

賢人會見的一應禮儀完成後,求賢若渴的葉公向孔子請教治國理政之道。

孔子捋了捋須,對葉公道:“近者悅,遠者來。”

葉公聽了連連點頭,“近者悅,遠者來”,孔子一句話,道出了治國理政所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以及實現此基本目標的必要措施。

唯有想方設法增強國力民力,極大提升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這才能使國內民眾內心喜悅。

也唯有國力增強了,民眾喜悅了,就可以吸引國外的人們不斷前來投奔。如此一來,國力更強。

民心,才是最根本的治國理政。為政之道,在於民心,得民心者,必能得天下!

孔子言簡意賅道出了治國理政的精要,同時也暗示自己之所以來葉邑,正是因為你葉公治理有方,百姓安居樂業,自己才慕名前來。

孔子,當然也懂得何為情商。向你葉公示個好,拍點小馬屁,這不失什麼面子。

葉公非常感慨,他與孔子分析了一下春秋諸侯列國局勢,嘆了口氣道:“不管如何,欲使近者悅遠者來,極為不易。”

孔子當然知道葉公之所以感嘆,在這個春秋江湖,禮崩樂壞的年代,無論是周王室,還是諸侯列國,哪個不是著眼於眼前利益,為所謂的富國強兵而不擇手段?

為了自身的利益,禮儀道德皆可拋。

從內心上講,葉公是贊同孔子的以禮教治國理政的,但時代在變,孔子在這個時候推行德治禮教,並不能在一些國家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其他的不說,單說楚國好了,楚國剛經歷了一場幾同於滅國的慘劇,想要真正實現對吳國的復仇,靠德治?

見葉公嘆著氣,孔子想了想,輕聲道:“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想要表達的是,葉公吶葉公,你也別嘆氣了,只要堅持德治,必定會得到支援。

現在,我孔丘就願意支援你。

但是,葉公真的會踐行孔子想象中的德治嗎?葉公是一個有德的人,但他深知,此時的楚國,包括他治理下的葉邑,靠德治是不行的。

葉公,走的是一條法治的道路。

葉公毫不掩飾自己的治國理念,他已經委婉向孔子表示了德治在這個時候太難了,因為人們都不講德,而講實際。

講實際,那就不能靠講講道理就可以使人們接受。人們更願意接受的,是清清楚楚的約束,一是一,二是二,哪些是違法的,哪些是正當的。

正如葉公所表揚的那個張小三一樣,偷了羊的父親,就應該被問罪,所以他應該去告官,這就是張小三所知道的正義,也是他的正直。

而這種正義和正直,源於法制的約束。

這種約束,與道德無關。

在葉公看來,德治是在禮未崩樂未壞的前提下,人人才可以發自內心去遵守那些禮義仁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人們才會自覺去踐行。

但如今禮已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