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01章 子張顓孫師(2) (第1/2頁)

加入書籤

據說,顓孫師是一位非常講究“忠”與“信”的人,他把孔子關於忠信的教導寫在大帶上,以示永遠不忘,並一直踐行之。

古代計程車大夫階層,在深衣外面要束一條腰帶,是服飾的一部分,這條要頻寬大顯眼,故稱大帶。

大帶又叫紳,所以士大夫又被稱士紳或者紳士。到後來,又演化成我們熟悉的鄉紳。

顓孫師把孔子關於忠信的教導寫在大帶上並踐行之,成就了自己忠信楷模之名,甚至被後人譽為“亞聖之德”。

顓孫師認為,作為士人,遇險時應考慮是否惜命,見利時應考慮是否該得,祭祀時應考慮是否嚴肅,居喪時應考慮是否悲傷。

更令人稱道的是顓孫師的交友觀。

顓孫師認為,與人交往既交比自己賢的人,也應交往普通的人,要寬宏豁達,主張“尊賢容眾”,不要計較過去的恩怨。

所以,顓孫師被稱為“古之善交者”。

也許顓孫師交友很廣泛,而且三教九流無所不交,所以這不符合孔子的理念。

史料記載,有一次,端木賜問孔子:對顓孫師與卜商兩相比,誰更賢?

孔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端木賜追問:那是否就意味著顓孫師要比卜商更優秀呢?

孔子搖搖頭,曰:過猶不及。

這就是成語“過猶不及”的典故。

用現代的話講,孔子認為,顓孫師有些過分,而卜商則有些不夠。無論是過了還是不夠,都不夠好。

卜商,即大名鼎鼎的子夏,出生於公元前507年,氏卜名商,字子夏,晉國人氏,是孔子最為優秀的學生之一。

據說,卜商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被當時世人譽為“有聖人之才”。

孔子去世後,儒家分為八派,其中一派就是卜商的“子夏之儒”。

卜商後來赴晉國魏氏領地西河(今山西河津,韓趙魏三家分晉後,為魏國重鎮)繼續傳播儒家學說,這便是“子夏於西河設教”的故事。

據說他有弟子三百,當時名震諸侯列國的李克、吳起、田子方、李悝、段幹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學生,連魏國國君魏文侯都經常向卜商請教,尊卜商為師。

關於卜商的故事,我們會在後面再講,這裡的主角不是卜商,而是顓孫師。

端木賜是孔子高徒,在春秋江湖闖蕩出的名號在眾弟子中排個名的話,當然也是名列前茅的。

但是,他偏偏要在老師面前問顓孫師與卜商兩個人相比誰更優秀這樣的話題,只能說明一點:顓孫師與卜商在某些方面在孔子眾弟子中是最厲害的,而且兩人不相上下!

儒門八派中,顓孫師的“子張之儒”與卜商的“子夏之儒”都以儒家精髓中庸之道為基礎,但子張之儒帶有明顯的墨家精神,而卜商的子夏之儒帶有明顯的法家精神。

儒門八派,雖然是孔子去世以後才有的事物,但孔子在世時,從眾弟子的言行中自然能看出一些端倪。

這個端倪,就是以儒家中庸之道為準繩,去衡量顓孫師的“子張之儒”與卜商的“子夏之儒”,就可以發現正如孔子所言,顓孫師在堅持中庸之道上有些過,而卜商則有些不及。

具體到生活上的交友,顓孫師交友廣泛,無友不交。

據說,顓孫師認為:君子尊重賢者,也要接納普通的人;既要讚美好人,也應同情弱者。不論什麼人,都不應拒絕結交。

也就是說,顓孫師的朋友圈裡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這就是孔子認為的,“過了”。

而卜商則是謹慎交友,“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好與賢己者處”。

也就是說,卜商只結交認為比自己優秀的人。用現代的話講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