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05章 遷延之役1:為什麼晉國要組織聯軍討伐秦國? (第1/2頁)

加入書籤

鑑於這場戰事在春秋史上的重要性,我們就在這裡作個詳細解說。況且,這場戰役,魯國人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

開戰之前,我們將相關事項給交待一番。

首先要講的是戰役目的。

秦國對晉國取得櫟地之戰勝利已經過去一年多了,晉悼公一直忍著。按他的脾氣,他老早就想去報復秦國了。但由於國際形勢多變,他要忙的事確實很多。

就在去年,即公元前561年,楚國國君楚共王去世了。晉國新拉攏的盟友吳國不顧諸侯大喪不得討伐的規定,居然未經晉國同意,私自出兵討伐楚國,卻不料遭到楚國痛擊,大敗虧輸。

為避免吳國再次惹出野蠻舉動,晉悼公還專門派士匄去責備吳國。由於吳國戰敗,晉悼公不得不優先考慮中原和楚國的問題。唯有確信楚國不會在主動攻擊中原諸侯,晉悼公才可以放心大膽對秦國再來一次外科手術式的沉重打擊。

現在好了,一切都搞定了,那就幹吧。

公元前559年4月,晉悼公命中軍元帥荀偃率晉軍,聯合了齊國、宋國、魯國、衛國、鄭國、曹國、莒國、邾國、滕國、薛國、杞國和小邾國,組成十三國聯軍,浩浩蕩蕩討伐秦國。

秦國今臨大敵,當然也不甘束手就擒,秦國國君秦景公一邊緊急派人向楚國求援,一邊全民發動,全面抗戰。

但令秦景公鬱悶的是,楚國由於楚共王剛去世,剛即位的楚康王又要面臨被擊敗的吳軍的隨時報復,所以無法出兵。

這個情況早就被晉悼公給掌握了,所以這一次晉悼公敢於傾全國之力,再組織這麼龐大的聯合國軍去討伐秦國。按晉悼公的意思,這一次,乾脆就將秦國給滅了得了!

也就是說,聯軍這次對秦作戰的戰略意圖,是一舉滅了秦國!

接下來要交待的是複雜的人事問題,因為戰略方針確定下來後,人是執行層面的關鍵因素。執行力如何,直接決定了這次對秦之戰目標是否實現的關鍵因素。

聯軍的總指揮肯定是晉國中軍元帥荀偃,英明神武的晉悼公因身體原因而未親臨戰場,這樣一來,魯襄公也就可以不用親自參戰了,由執政上卿叔孫豹親自率軍參戰。

晉國可謂是全軍出動,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前中軍元帥荀罃、下軍佐士魴先後病逝,晉悼公雖作了新的人事調整,但將卿大夫卻裁減至六人,即中軍帥佐:荀偃、士匄;上軍帥佐:趙武、韓起;下軍帥佐:欒黶、魏絳。

晉國不是有四軍嗎?另外一支新軍難道被裁撤了?有的史料說是新軍被裁撤了,其實這是不嚴謹的。晉悼公並沒有裁撤新軍,而是因為一時沒有人選,再加上已經到了年富力強年齡階段的晉悼公也有意壓縮卿級力量,故沒有任命新軍帥佐而已。

新軍除了帥佐的的五吏軍官,包括軍尉、司馬、司空、輿尉、候奄等,繼續由原班人馬負責的,但晉悼公將新軍整支隊伍劃歸給下軍統一指揮。

也就是說,在軍事實力上講,當時的下軍元帥欒黶節制了下軍和新軍這兩支軍隊。這是什麼概念?別看欒黶只是一個下軍元帥,但他的實力卻是相當強勁的,這就決定了中軍元帥荀偃的號令不見得有效。

毛想想好了,號令不統一,或者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況,在戰場上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但十三國聯軍,加上晉國這樣常年在打仗的超級大國幾乎四軍全部出動,這樣一支軍隊,當時整個地球,估計也難找出一支可與之匹敵的抵抗力量。

秦景公不是愣頭青,為了秦國江山社稷,他採取了堅壁清野的策略。

既然沒辦法戰勝你,那就放你進來吧。秦國確實很艱難,缺少能夠統軍打仗的軍事人才,缺乏戰車,甚至連國庫也不夠充盈,但有一樣是不缺的,那便是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