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63章 昭穆之序:柳下惠嘆氣道,連這個都亂了,那魯國要走下坡路了 (第1/2頁)

加入書籤

所以,柳下惠在魯國的威望非常高,他也經常透過與弟子交流而對國政提出自己的意見,甚至有時針砭時弊。幸虧當時的執政上卿臧文仲也是一位大賢臣,聽到柳下惠的意見後,能夠及時採納,避免了一些亂政現象的產生。

公元前625年,當時的柳下惠已經96歲了,自己經歷的國君已經從魯恆公、魯莊公、魯閔公、魯僖公到了第五位魯文公了。也就是說,魯國曆史上一位相當有作為的國君魯僖公已經薨了。

一應喪禮按規定程式完成後,這就到了冬祭大典。當時負責魯國公室宗親事務的宗伯由夏父弗忌擔任,他認為魯僖公的功績要遠遠大於那位僅僅當了兩年國君的魯閔公,所以就不按常禮,在祭祀中將魯僖公排在了魯閔公之前。

這令具體負責太廟一應事物的主事非常不解,就對夏父弗忌道:“領導,這個不符合昭穆之序,不應這樣擺放。”

昭穆之序,指宗廟的輩次排列。古代宗廟制度,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設廟。比如魯國到了魯文公時代了,按禮共有五座宗廟。太祖廟即周公姬旦的廟居中;再在左側設魯僖公廟,對應右側設魯閔公廟,再到左側設魯莊公廟,對應到右側設魯桓公廟。在左側稱為昭,在右側稱為穆,這就是昭穆之序。

那諸侯國君薨一個,這些廟不就都要變了嗎?是的,那就將最遠關係的那一個先君的牌位,請到中間的太廟去。其餘四座廟按昭穆次序,重新安放牌位。

對諸侯國來講,除非嚴格實施了嫡長繼承製且又歷代國君未發生過什麼意外,否則昭穆之序並非嚴格按照直系血親排序的,而是要按照諸侯國君為序排列的。這就導致了國家太廟中的五廟,其上溯不可能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這個次序。如魯文公時期動的這個宗廟,魯僖公和魯閔公就是兄弟關係。

天子、諸侯家的宗廟建造於門中左側,大夫家門進去後左側為廟,右側為寢室。至於庶民不準設廟,那庶民祭祀祖先怎麼辦?這個也有規定,就是在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

古時把人生前與死後是緊密聯絡起來的,活著時要吃飯,死了也要吃,這個吃就是靠後人祭祀供奉。得不到供奉祭祀,就意味著要捱餓。所以,國君去世後,能否進入宗廟,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國君薨後,會被安排進宗廟,有的如是弒君得來的君位,如魯廢公,就不給進宗廟。

宗廟是供奉歷朝歷代先君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這個規定延續了很長時間,但到大漢王朝起,皇帝開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到了大明王朝,明太祖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到明朝嘉靖皇帝,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這個我們扯得有點遠了,我們接著講魯國公室關於魯僖公為先還是魯閔公為先的爭論這事。

聽主事官員提出自己的問題,夏父弗忌把眼一瞪,道:“這有什麼不妥的?僖公之明德,遠大於閔公,那自然可以將僖公位列閔公之上。”

主事辯駁道:“宗廟自有宗廟的規矩,宗廟的昭穆次序,是用來排列世系的先後,理順後人的親疏關係。祭祀是一個講究孝道的最高禮儀,與其在世時的功績又有什麼關係呢?

樂師和史官的職責是記載世次國君的先後,宗伯和太祝的職責是明確昭穆的次序,不能越禮。如今,您以明德之別,混亂世次之序,把僖公排在閔公之前,這就是越禮。

請您好好想想,從商人最早的首領玄王到主癸,都不及湯的明德,從周人最早的首領后稷到王季,都不及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明德,可是商人、周人在冬祭時,並沒有因此把湯和文王、武王排列在他們最早的祖先前面,這就是守禮。我們魯國怎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