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64章 晉伐鄭國:剛屈從了楚國的魯國,為何又要追隨晉國討伐鄭國 (第1/2頁)

加入書籤

魯成公認為自己的思路是無比正確的,因為上次晉國在泌地之役中敗於楚國,並非晉國實力不行,而有客觀原因和意外因素:

一是楚國國君楚莊王確實是一個強悍的主,英明神武,文韜武略,且深諳中原禮儀,極具威儀,是位明主。二是晉國內部將帥思想不統一,自己亂了才導致的失敗。兩國真刀真槍幹起來,不見得晉國就一定會敗於楚國。

如今,你楚國雖然表現上很風光無限的樣子,在中原一呼百應,但真正臣服你楚國的又有多少?這一次,你楚國居然脅迫了許國和蔡國兩位國君北上,實在是太失禮了。

再說,如今你們楚國國君少年無知,大權被令尹熊嬰齊把持著,你們楚國肯定要內亂。

不用說魯成公是這樣想的,就連執政上卿季孫行父以及其他公卿大夫們都是這個心思。甚至連那位無奈成為楚國人質的公弟衡,區區一介少年小夥子,也是堅信追隨晉國才是正道。

既然追隨晉國是正道,那去毛線楚國當人質?這小夥子看來也是非常機敏的,楚軍班師回國,經過宋國時,公弟衡居然趁楚軍不備,偷偷跑回了魯國!

可惜的是,這位公弟衡畢竟太過年輕,他考慮問題只有一思,沒有再思,當然不可能三思而後行。

他只想著,魯國與楚國遲早是要交惡的,那自己作為人質留在楚國就是挨刀的份,所以要逃。他沒想到的是,魯國與楚國至少要保持表面上的盟友關係,而自己正是要為國家承擔這份責任的重要幹部。

如今公弟衡不顧國家利益,自己私逃回國,那會有好結果嗎?魯國大司寇臧孫許就非常火大,公開發表言論,說公弟衡這小子沒有政治前途,沒有擔當精神,不堪重用。

於是,魯國的春秋歷史,便不再有了這位公弟衡的影子。

對整個春秋江湖甚至對魯國來說,公弟衡這樣的角色不提也罷,此時需要提的是晉國。

楚國在中原搞了這麼大一個陣仗,難道晉國就聽之任之了?

晉國自然有他的動作,只是這個動作,不是直接與楚國針鋒相對,晉國作為名義上的中原列國諸侯盟主,行事自然有成熟的一套。

兩個動作先擺下來了,一個是交好周王室。當然,對晉國來講,不需要過於交好,周王室所能倚重的,當然必須是晉國。這次晉國與周王室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個獻捷活動。

所謂獻捷,就是指諸侯征伐戎狄蠻夷得勝回來,要將戰利品的一部分獻給天子的外交活動。

但晉國也是昏了頭,這一次居然獻的是齊捷。所謂齊捷,就是晉國將鞍地之戰中得來的戰利品獻給周王室!

要知道,鞍地之戰的敵人是齊國啊,不是什麼蠻夷戎狄,你晉國這樣獻捷,幾個意思?結果天子周定王很不高興,他不願接受這樣的獻捷!

周定王雖然不高興,但更擔心會因此而與晉國交惡,畢竟這些年來,三番五次向天子送禮的,也就晉國了。

晉國最近總是打勝仗,尤其是打了不少戎狄,每次都把戰利品送一份來,周王室與晉國的關係也是一直交好的,總不能因為晉國違反了禮儀而駁晉國的面子吧。

所以,史料記載,周定王在朝堂之上批評了晉國,但私下裡卻禮待晉國使臣,安排好吃好喝兼送禮,並囑咐天子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是的,作為大周王朝天子,周定王手頭已經沒幾塊地,沒幾個兵,也沒幾分威儀,唯有一點薄薄的臉面,靠著幾百年以來維持朝綱和君臣關係的禮儀制度在守著。

如果連禮儀都廢棄了,那列國諸侯都可以拋棄天子!

晉國頻繁與王室交往,就是給天下諸侯一個帶頭大哥的形象:什麼是真正的諸侯盟主?必須尊王攘夷!你們看看那個楚國,什麼東西,他何時恭敬地事奉過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