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公冶鳥語 (第1/3頁)
堂堂魯國國君,居然淪落至此,不由令人唏噓。
但春秋走到了現在,或者說再走幾十年,不用說魯國國君的命運好不到哪裡去,其他列國諸侯,如晉國、齊國、衛國、鄭國等等這些曾經強勢立足於春秋江湖的諸侯,甚至大周王朝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所謂禮已崩樂已壞,春秋時代,就是走向諸侯反了天子、大夫反了諸侯的歷史,然後,是家臣反了大夫,到最後就是老百姓反了貴族。
這叫什麼?這就是到後來的秦末農民大起義!
這些扯得有些遠了,春秋時期貌似農民大起義這樣的情景是不存在的,但家臣反了大夫這樣的歷史,很快就會到來。
這裡,我們得交待一下公冶。
此時的公冶是魯國一位大夫,從他的表現來看,可謂是忠君愛國,知禮守節,用當時的標準來講,是一位好大夫,賢人。
公冶源於季氏,據說季氏第一代宗主公子友的一個後代名為冶,即季冶。由於季氏源於魯國公室,就以公冶自稱,這就是那位公冶大夫。
公元前544年5月,公冶奉季孫宿之命迎回了國君魯襄公,但這趟差事讓公冶對季孫宿徹底不滿,回國後,他立即作出了將自己的食邑全部歸還給季氏家族的決定!
據說,公冶召集了自己的族人開會,在會上公冶慷慨激昂道:“欺騙國君,還要陷吾於不義,季氏這是在玩火自焚。走吧,大家從此不再是季氏的人!”
不再是季氏家族的人了,那就自己另立爐灶吧。
從此,魯國就有了一個公冶氏。
大夫公冶可不象魯襄公那樣活,人家都怕你季氏,老子偏不怕。
據說,公冶雖然公開與季氏決裂,但他並未辭官,與季孫宿仍舊在同一朝堂共事。
只不過,公事公辦,公冶並未因此而忌憚什麼,也不怕季孫宿會對自己有所報復。
心底坦蕩,魔鬼亦有何奈?
但除了公事,公冶堅決做到絕口不提季氏!一直到老死,公冶始終不忘這個初心。
公冶去世前,交待兒子道:“父親生前,得到了國君卿大夫冕服之賜。但這並非是父親憑著功勞與德行得來的,所以父親一生都未曾使用。父親死後,你們絕對不允許以此冕服來斂葬。
對了,如果季氏家族有人來弔唁送葬,你們務必拒絕。無論生前,還是死後,父親都不願與季氏發生任何關係!”
要知道,季氏家族可是當時魯國最有權勢的家族,在後來叔孫豹去世後,叔氏家族由於內亂而得到嚴重消弱,季氏家族的地位儼然代表了魯國,誰敢捋其虎鬚?看看卞邑大夫,因不服季氏家族就慘遭滅族。
但這就是春秋那個年代一些士大夫的風骨!
據說,公冶氏家族後來出了一位大牛人,公冶長。這裡用了據說,是因為公冶長這樣的所謂大牛人,其故事真的很令人懷疑其真實性。
公冶長,據說公元前519年出生,公元前470年去世,經歷的是春秋末期,公冶氏,字子長,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被後人評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有人說公冶長是齊國人,也有人說是魯國人,這個都有可能。
因為公冶家族得罪了魯國的季氏家族,在魯國可能呆不下去,逃到了齊國。
公冶長是魯國人也好,是齊國人也好,可能現在的人們會爭論,但好在齊魯都是山東的,這樣省級爭論應該是可以避免了。
讓公冶長聞名天下的,首先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二十篇章中的第五篇,就以《公冶長》為名。
但通篇下來,也僅在首章有過關於公冶長的記錄。原文是:“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