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59章 孔門七十二賢之高柴(2) (第1/2頁)

加入書籤

聽說高柴要赴郕邑擔任邑宰,這叫一個叫李四的郕邑人高度緊張起來。

原來,李四剛死了哥哥,李四自幼喪父母,全靠哥哥一手將他拉扯長大。但凡有好吃的,哥哥都省給李四吃;但凡有累活髒活,哥哥都不讓李四幹。

誰知,好人不長命,一日哥哥赴山上砍柴,不幸跌落山崖而亡。

失去了哥哥的李四卻貌似並不悲傷,甚至應該還在喪期的他居然不穿喪服,與平日裡一樣,飲酒,作樂,遊手好閒。

這令左鄰右舍看不下去了,有人就提醒他道:“你老哥生前那麼疼你,如今不幸去世,你卻不為他服喪,這也太過分了吧?”

當然,用當時的話講,這個過分,指的是太不悌了。

李四聽後卻一臉不屑,道:“我穿不穿喪服,關你屁事?我哥去世,我當然是悲傷的,但這個悲傷只要在內心默哀即可,為何非得那麼麻煩,一定要穿上喪服?”

鄰居們聽後紛紛搖頭嘆息,李四也不管不顧,照舊我行我素。

誰料,僅僅過了兩天,鄰居就看到李四穿起了喪服,於是有長者誇讚李四:“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不錯不錯,你披上孝服,為你哥守孝,你哥生前沒白白對你好,他在地下也就可以安眠了。”

誰知,李四卻擺擺手道:“服喪守孝這樣的事,勞民傷財,且不符合實際,我是不贊同的。不是我想改變初衷,只是聽說大司寇孔丘的弟子子高要來郕邑擔任邑宰,他可是高度重視孝悌這玩意兒的,什麼泣血三年都幹得出來。如果我不願為兄長穿喪服的事被他知道,估計饒不了我。”

啊?原來,你小子不是回心轉意替兄長服喪,而是因為邑宰子高的關係啊。

眾人紛紛搖著頭嘆著息,但不管如何,高柴“重孝悌”的高尚品行確實影響了很多人,整個郕邑的民眾都以高柴為榜樣,郕邑掀起了一股重孝悌、守禮節的新風尚。

所以,孔子得知此事後,感慨道:“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高柴在郕邑治政,推行教化,處事公正,為官清廉,深得民心。只是令人遺憾的是,不久後,高柴的夫人卻不幸生病去世。高柴在張羅著夫人的喪事時,出殯隊伍不小心踐踏到了老百姓的莊稼。

當時有一個叫張三的朋友就提醒高柴:“您作為郕邑最高長官,如今損壞了百姓的莊稼,應該及時賠償才是。”

高柴卻搖搖頭,道:“因出殯而導致莊稼受到踐踏損害,這是事實,但我卻沒有賠償人家損失。我這樣做,我的主人孟孫並沒有因此而責怪我,我的朋友也沒有一個因此而離開我。

為什麼呢?這正是因為我是郕邑邑宰,我的一舉一動,關係到郕邑的治理。如果我賠償了百姓的損失,那就意味著我出錢去買了道路費一樣,這是不合法也不合規的。以後,我離開了郕邑,那繼任的邑宰該如何治理郕邑呢?”

高柴一邊說著,一邊指著那些被損壞的莊稼,嘆著氣道:“佔道種糧,已經很普遍了。”

張三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高柴不賠償損壞百姓莊稼,並非是因為高柴以邑宰身份仗勢欺人,而是指出了隨意佔道種糧的弊端。

佔道種糧?

是的,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以及魯國實施“初稅畝”等經濟政策以來,人們對於耕地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就影響到了井田制。

井田制我們前面介紹過了,其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田間是有縱橫交錯的“阡陌”,這原是供人們行走的道路。

但由於原先的耕田越來越不夠用了,莊稼的耕種就逐漸侵佔到了田邊的道路。於是,阡陌之上就種有了莊稼,而阡陌卻越來越狹窄。

如果阡陌是原來的那個模樣,那高柴在葬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