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66章 國之大小:為什麼魯國要將大國、中國、小國必須區別對待 (第1/2頁)

加入書籤

這是魯成公的想法。只是,魯成公也好,魯國的卿大夫們也好,他們最擔心的是楚國肯定是要北上的,到時如何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周旋,需要大量的智慧。

不過,大家認為,論起智慧,魯國是有自信的。到時,就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

春秋江湖的情況一直很具體,對魯國來講,此時與晉國的關係是公開的親密關係,是真正的兄弟加戰友的關係。

晉國貌似對魯國也很重視,春天時組織了包括魯國在內的五國聯軍討伐鄭國,夏天時魯成公赴晉國朝見,到了冬天時,晉景公派上軍帥荀庚赴魯國聘問。

這個時候,衛國執政上卿孫良夫也正好在魯國聘問,這下好了,晉、衛兩國卿大夫可謂是同時到達魯國聘問,這對魯國來講是天大的事,讓魯國的國際地位提升好幾個等次。

兩國卿大夫來魯國聘問,理由差不多,都是重溫此前的盟誓精神。這個盟誓,當然都是兩國要繼續發揚同宗兄弟情誼,共同尊王攘夷之類的。

魯成公當然不敢怠慢,一切按規定的外交程式走下來,結果卻遇到了難題。由於都要重溫盟誓精神,那就得安排盟誓儀式,這個儀式就涉及到排序問題,即誰先盟誓的問題。

放在現在,大家也許只要各自在自己的盟誓檔案上籤上字即可,大家都坐在一起,盟誓檔案都是一式幾份,有幾份籤幾次字。但放在春秋,那可不是這樣的,盟誓檔案存在誰先簽字的問題,用當時的話講,就是誰先盟誓的問題。

兩國前來聘問,雖然都是重溫盟誓精神,但由於溫的不是同一場盟誓,所以這次重溫得安排兩場盟誓。

一場是與衛國的盟誓,重溫的是14年前即公元前602年春,衛國按照晉國的意思,為對付楚國,派執政上卿孫良夫赴魯國舉行過的盟誓,當時的魯國國君是魯宣公。

一場是與晉國的盟誓,重溫的是2年前即公元前590年春,為對付齊國,魯成公派臧孫許赴晉國的赤棘,與晉國國君晉景公舉行的盟誓。

要安排兩場盟誓,但魯國應該先舉行的是與衛國孫良夫的盟誓,還是與晉國荀庚的盟誓呢?

誰先盟誓,即誰為尊!

次序問題,可不僅涉及國家臉面問題,一個不當,那就是直接爆發戰爭的重特大問題。

這個問題曾經在五十多年前引發過大事,即公元前639年,由宋國主持的孟地會盟中,宋國與楚國圍繞著誰先盟誓引發一系列問題,最後爆發宋楚大戰。

孫良夫是衛國國君以下的第一號大人物,荀庚是晉國國君以下的第三號大人物。從卿大夫的排位上講,貌似孫良夫應該先來。

晉國是中原諸侯聯盟盟主,而衛國僅僅是這個同盟圈的其中一分子。從國家地位上講,晉國遠遠比衛國尊貴,貌似是晉國先來。

需要重溫與衛國人的盟誓,離現在是14年了。而與晉國人的盟誓,離現在僅僅是2年,從時間上講,貌似衛國先來。

而且,孫良夫與荀庚兩人雖說是同一天到達魯國的,但從時辰上講,孫良失是上午到的,而荀庚是下午到的。如果按先來後到的順序,貌似是衛國先來。

這事咋整?

魯國人的智慧不是吹的,臧孫許出面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將列國諸侯劃分成三等,分大國、中國、小國,將卿和大夫又各劃分為三等,即上卿、中卿、下卿,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然後將這三等國家的卿和大夫作了對比,就解決了問題。

具體就是,中國的上卿、中卿、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中卿、下卿、上大夫。小國的上卿、中卿、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卿、上大夫、下大夫。

臧孫許還振振有詞道:“主公,這是歷古以來的制度。如今,衛國相對於晉國,連中國都算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