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14章 孟孫仲孫:到底該叫孟氏,還是得叫仲孫氏? (第1/2頁)

加入書籤

這裡,我們乾脆將孟氏家族的這點事都講講完吧。如今,魯國三桓之一的孟氏家族第二任宗主公孫敖的故事算是講完了。最終,公孫敖總算是葉落歸根入土為安了。

但是,公孫敖在莒國有兩個兒子,具體名字我們也就不講了,反正到後來這兩兒子都到了魯國,受到了孟氏家族宗主仲孫蔑的恩待。仲孫蔑是公孫敖的孫子,仲孫谷的兒子,也是此時的孟氏家族宗主仲孫難的侄子。

仲孫蔑對這兩位從莒國回來的小叔叔非常好,整個魯國都知道這事。孟氏家族有人就認為,想當年公孫敖給孟氏家族帶來多少麻煩,到現在這個麻煩還沒有完。這不,又有兩個長輩級別的野種居然光明正大到了孟氏家族,這明擺著是要分孟氏家族的家產嘛。

於是,關於公孫敖這兩個兒子將來肯定是要覬覦孟氏家族權力和財產的流言就來了。甚至還有人預言,這兩個人,肯定會殺了仲孫蔑以全面掌控孟氏家族。

公孫敖在莒國生的這兩個兒子聽說後非常憤懣,他們去求見仲孫蔑,道:“夫子以恩待我兄弟倆而名播天下,但我兄弟倆卻以可能要殺了夫子而名播天下,這怎麼行?既然如此,那我兄弟倆唯以一死以明志。男子漢大丈夫,死要死得其所,絕對不能給夫子蒙羞,不能給孟氏家族蒙羞!”

最後,兩兄弟作出了決定,報名參軍,而且是自參軍開始就心存了為國捐軀的志向。結果兩兄弟一個隨軍去了句鼆,一個去了戾丘,各自為魯國守衛這兩城邑,最後在與抵抗戎狄入侵的戰役中,壯烈犧牲!

有人要問,你為什麼將這些事都說一遍,這個僅僅是孟氏家族的一些家事,值得你講這麼細嗎?

是的,在寫魯國這部書時,筆者已經與前面完本的楚國、鄭國、齊國等不一樣了,以前的存在很多取捨,覺得不利於故事承繼性的就不寫了。但以後就不會了,因為春秋這段時期的歷史,實在太精彩了,有許多我們根本在平時是不注意或者沒看到的,是要感謝如今大量研究春秋歷史的學者不斷挖掘出來。

留在傳統史料中的並不多,所以能夠留下來的,都是彌足珍貴的,能夠反映那段歷史的,儘可能反映出來,不能隨便略過。因為所有的故事,都是歷史文化的傳播!

歷史是擺在那裡的,對魯國來講,從魯文公時代開始,關於三桓的歷史,是真正需要人們用心去讀的,因為三桓將代表整個魯國。在不久以後,我們將魯國在春秋舞臺上的主角,交給三桓,而非是此前一慣來的魯國國君。

唯有將一些細節的東西都講透了,才可能從中發現一些互相聯絡著的東西,從而使魯國的歷史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從而實現寫一部可讀性強的春秋故事書之目的。

如同這個故事,反映了什麼?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禮與義是極其重視的,仲孫難對公子遂的勸言,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兄弟之禮。仲孫蔑對兩位小叔叔的恩待,是他對親人的禮。公孫敖自莒國歸來的兩個兒子最後選擇為國戍邊並戰死沙場,反映的是捨生取義,以及對仲孫難恩德他們的報答!

那孟氏家族的公孫敖呢?可以說,這個人實在不講禮,不講義,甚至不講廉恥。這樣的人,雖然曾經貴為魯國上卿,孟氏家族第二代宗主,魯國三桓之一,但人們卻並不待見他。

不待見到什麼地步呢?有人說,甚至因為這個人,將原來的仲孫氏都改稱為孟氏了。當然,這個是有疑問的。

我們一直在說魯國的三桓,指的是自魯桓公的四個兒子中,除了繼承君位的一支大宗外,其他的三支小宗,即慶父為第一代形成的孟氏、叔牙為第一代形成的叔氏和季友為第一代形成的季氏。

這個是按當時魯桓公四個兒子的排名,即伯仲叔季來定的。四兄弟即魯莊公、慶父、叔牙、季友,魯莊公為伯,老大;慶父為仲,老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