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魯哀公問政孔子(1) (第1/2頁)
張三回國後,向吳王夫差彙報了見孔子的情況,對孔子推崇之至,強烈建議吳王夫差正式邀請孔子赴吳。
張三見孔子問巨骨之事很快傳遍了吳國,人們都在感嘆著魯國聖人孔夫子的學問,孔子的大名在吳國更盛更響。
有一個少年,將捧著的一卷竹簡輕輕合上,對著自己的父親道:“待兒子長成,定拜孔夫子為師!”
這個人叫言偃,此時剛滿12歲!
言偃,字子游,公元前506年出生,卒於公元前443年,吳國人氏,今江蘇常熟人赴魯國,孔門十哲之一。
此時的言偃,還僅僅是一介少年,有志少年。我們就讓言偃先慢慢長大成人吧,在不久的春秋舞臺中,自有言偃表現的機會。
吳王夫差派人接觸孔子的事,經孔子學生們之口,很快被魯國國君魯哀公以及一眾公卿大夫們知道了。
孔子並沒有制止學生們對這件事的宣傳,因為孔子真的很想很想讓國君魯哀公記住自己,非常希望自己滿腹才華,用於魯國中興大業上。
但以季孫斯為首的三桓,顯然不希望在魯國的政壇上再見到孔子。
孔子太厲害了。
想當年,孔子只用了短短兩三年時間,就讓整個魯國翻天覆地,公室權力迅速得到加強,三桓家族勢力受到嚴重影響。
如今,以季氏為首的三桓,可以說是全面掌控了魯國。此等有利於三桓的政治局面,三桓絕對不容許有人破壞。
所以,孔子欲在魯國從政,已然不可能了。
但是,魯哀公看上去文質彬彬且對三桓低三下四的,但他的骨子裡,流淌著魯文公、魯武公、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等一干魯國著名先君的血,他真的非常非常想重用孔子。
尤其是聽說吳國這樣的東夷國家也想重視聘用孔子,魯哀公坐不住了。
孔子,是魯國的孔夫子,是魯國的聖人,寡人哪怕不能重用他,也要禮待他!或者,寡人就視孔夫子為師,向孔夫子學習禮教文化,學習治國理政,這總可以吧?
魯哀公決心已下,他隨即召見了孔子。
孔子非常高興,見到魯哀公後,施禮後端坐於側。
看著這位身高臂長、和善可親又兩鬢皆霜的魁梧老人,魯哀公彬彬有禮地問了第一個準備好的問題:“請問夫子,寡人該如何治理國家,以利民眾?”
孔子立即起身,恭敬且肅然道:“主公英明,臣未曾想主公能如此重視治理民眾之事。今日此問,實屬我魯國萬民之幸也。臣雖不才,敢不盡綿薄之力?
臣以為,為政之道,首推人道。
政者,正也。國君正,則民眾亦正。國君若不正,則民眾無所適從。”
魯哀公問道:“請夫子賜教,如何才能推行人道呢?”
孔子道:“夫婦有別,男女有親,君臣有信。能做到這三點,那一切都正了。”
魯哀公道:“儘管寡人德才不足,但聽夫子所言,亦有心實現夫婦別、男女親、君臣信。但不知要採取哪些具體措施呢?”
孔子道:“古之先賢治政,以愛人為要。欲行愛人,禮儀為要。推行禮儀,恭敬為要。恭敬之事,婚姻為要。故天子、諸侯大婚之時,著冕服而親迎,以示敬慕之情。
君子敬之,以禮維之,故能親之。若不敬,則失禮,必無親。不敬不親即不尊,不尊必無愛。故臣以為,愛與敬,乃治政之本也。”
魯哀公細細咀嚼了一會孔子這番關於愛與敬的理論,皺了皺眉道:“誠如夫子所言,與治政無上精妙。但寡人還是認為,大婚之日,天子諸侯這樣的人要著冕服親自去迎親,是不是過於隆重了呢?”
孔子嚴肅道:“主公差矣!婚姻乃人世間第一等的大事,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