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95章 少年及冠:為什麼魯襄公年僅十二歲就行了代表成人的冠禮? (第1/2頁)

加入書籤

好在晉國對魯國確實是很關照,晉國國君晉悼公甚至還關心起魯襄公的個人問題來。

魯襄公的個人問題,當然是娶妻生子的問題,以及親政的問題。

但這個問題有個前提,那就是魯襄公要發育到相當的年齡階段才行。這個年齡階段,不是指到了幾歲,而是指到了行冠禮的年齡。

好吧,我們就講點枯燥的冠禮知識吧。

冠禮,是古時男子的成人禮,女子的成人禮叫笄禮。冠禮和笄禮作為人的成人之禮,是古時“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禮中的嘉禮。

禮儀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文化。冠禮,被視為一個男子成人後,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從此將按華夏禮儀為人處世。講得直白一點,一個男子成年的標誌,就是行冠禮。行了冠禮,方可以娶妻生子,以真正的成年人形象生活,參加所在部落、氏族、國家的各項正式活動。

有人要問,一個男子隨著年齡的自然增長,自然也就成年了,搞什麼冠禮?

是的,這沒有錯。但是,在古時,如果一個男子沒有經過冠禮這道程式,意味著他雖然在生理上成年了,但得不到承認。禮儀,本來就講一個儀式感。不是說你有成年的能力了便是成年人了,必須得到承認。

得到誰的承認呢?長輩。所以,古時對長輩是真正尊重的,長輩的這個權力很大。沒有長輩的認可,你小子成年能力再強,也不把你當成年人。

不把你當成年人的後果是嚴重的,你不得娶妻生子,不得參加各項正式的社會活動。

所以,有一句話叫“行冠禮,束簪辮,黃髮總角,將逝長河。知禮儀,懂感恩,將立於世,將載於人”。

這是對極其普通的人講的,那對於諸侯卿大夫級別的人來講,這個簡直是太重要了。諸侯和卿大夫的爵位,往往是繼承來的。我們在講春秋故事,總說治國理政、帶兵打仗、朝見聘問、參與盟會等事,如果這個諸侯或者卿大夫,沒有行過冠禮,是不能參加的。

哪怕是象魯襄公自娃娃開始,便被史料記載了參加了這個會盟,參加了那次戰役,訪問了哪個國家,其實都是由卿大夫在主導的,他只是一個形式,一個代表,一個傀儡而已。

那一個人就需要一個確定的年齡來行冠禮,這個年齡,根據規定男子為二十歲,女子為十五歲。

這又有麻煩了,因為春秋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主導者往往是諸侯國君,但當這些諸侯國君掀起驚天春秋風雲時,哪裡有二十歲?

周文王,居然十三歲就生了兒子伯邑考。還有如今橫刀立馬於春秋江湖的超級大國實際掌舵者晉悼公,十四歲就當了國君,並牢牢把控了晉國政權。更不要說晉悼公自即位以來,讓晉國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都給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之感。難道,他也只是一個形式,一個代表,一個傀儡而已?

當然不是,因為周禮對於男子行冠禮的年齡規定,視該男子的社會地位而不同。根據周禮,男子確實是二十歲行冠禮的,但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允許提早行禮。

據說周文王十二歲就行了冠禮,所以他可以在十二歲就娶妻,十三歲就生了兒子。周成王十五歲就行了冠禮,行冠禮後,周公旦就交出了攝政權,歸政於成王。

看來,這個年齡絕對不是固定的,而是因人而異的。於是,周禮就規定,如果是天子或者諸侯,那十二歲就可以行冠禮了。當然,並非是所有的諸侯都遵守了這個規定,典型的後來的秦國國君贏政,即最終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居然是二十二歲才行冠禮。

這個真的是屬於特殊情況了,因為秦王贏政其實是十三歲就登基了,按理他完全可以親政了。但由於秦國激烈的內部權力鬥爭,秦王贏政整整被壓制了將近十年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