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48章 必除東門:為何季孫行父決心團結三桓,意除東門氏 (第1/2頁)

加入書籤

前面說過,貴族階層透過收購、兼併、侵佔等形式,不斷壯大實力,慢慢形成了能夠和魯國公室對抗的實力!在魯國,如果季氏、叔氏、孟氏三大家族真正團結聯合起來,那你國君還敢亂來嗎?

此時的季孫行父當然不會去想著要打壓一下你國君,他仍舊是忠君愛國的,但他不能讓國君一根筋地去扶持東門氏家族。在季孫行父看來,東門氏家族是壞透了的,那個已經去世的東門襄仲是什麼貨色,他心中明鏡一般。

東門襄仲,即前執政上卿公子遂,現在他已經去世了,大家都稱他的諡號了。季孫行父恨東門襄仲,想當年正是東門襄仲忽悠自己,使自己優柔寡斷,未能果斷阻止魯國曆史上這一樁血淋淋的殺嫡立庶慘劇,這是自己永遠得揹負的罵名,甚至連後世的聖人孔子都對自己表示了遺憾。

是的,也許按照季孫行父在魯國曆史上的表現排名來看,他真的不亞於想當年的臧文仲。但他卻不自覺地成了東門襄仲殺嫡立庶的幫兇!

東門襄仲生前大權在握,一躍而成魯國第一大家族,整個家族飛揚跋扈,驕橫奢靡,實在不配入卿參政。

但偏偏國君那麼寵信東門氏,看看那個公孫歸父,在整個卿級班子裡本來排名最末,但國君把大把的立功機會給了他,使他在短短几年間,排名已經躍進到了第二,僅排在自己這個執政上卿之後!

得想辦法除掉這個人,消弱東門氏家族。季孫行父下定了決心。

但是,現在時機還未到。季孫行父本就是一心思縝密的政治家,在權力鬥爭面前尤為小心謹慎。現在自己快到了到權力鬥爭的第一線,自己非但不能出半點差錯,還要果斷抓住任何機會。這一次,不能搞那套三思而後行了,二思就夠。

由於國內公孫歸父與國君魯宣公的關係鐵得快鏽成一塊了,季孫行父找不到好的機會,他能夠做的,就是冷眼看著你公孫歸父憑著與國君的關係,對各卿大夫呼來喝去。自己作為執政上卿,努力將國政治理好,獲得民心。

同時,必須將仲孫蔑、叔孫僑如,以及擔任著魯國大司寇重要職位的另外一位上卿臧孫許團結好。

機會,看來是耐心等待的。

這個時候,我們再看看江湖局勢吧。魯宣公是很喜歡聽公卿大夫給他講列國諸侯發生的那些大事的,此時,正是執政上卿季孫行父在給他講時勢政治。

這個時勢政治,季孫行父是從他擔任魯國執政上卿開始講起的。

對魯國來講,必須要對楚國引起高度重視了,因為楚國的表現實在令人膽寒。楚國根本無懼你什麼中原諸侯聯盟,根本不把聯盟盟主晉國放在眼裡。想東進就東進,侵佔了淮夷一大片地方。想北上就北上,動不動就拿鄭國、陳國、宋國等諸侯開刀。

就在魯國將外交的主要精力放在搞好與齊國關係上時,楚國又北上了。公元前599年冬,楚軍以鄭國在夏天時背棄與楚之盟,轉而投靠晉國,出兵教訓鄭國。

鄭國急向晉國求救。楚軍見晉軍出動了,一個字,撤。等晉軍班師後,第二年春,楚軍又北上討伐鄭國。可憐的鄭國,夾在晉楚爭霸中間,日子能好過嗎?無奈之下,只好向楚國表示投降。

魯宣公聽著就差點將茶水噴了出來:“這個鄭國,那豈不是不要臉了?”

是的,鄭國發明瞭一種全新的夾縫中求生存的辦法:牆頭草。你晉國來,就投靠你晉國。你楚國來,就投靠你楚國。甚至到了後來,鄭國為了生存空間,乾脆主動會去惹一把這兩個超級大國,故意讓晉國或者楚國來教訓自己,然後自己光明磊落地投降對方。

季孫行父沒笑,他繼續講。

投降是要有個儀式的,公元前598年夏,楚國國君楚莊王會同鄭國國君鄭襄公在陳國的辰陵舉行盟誓,還將陳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