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頂尖外交家端木賜(5) (第1/2頁)
端木賜對伯嚭道:“太宰大人,吳魯本為盟友,如今強齊欲侵弱魯,吳國理應救援。太宰大人何不力主北上救魯?”
伯嚭猶豫道:“誠如子貢先生所言,吳國理應救援魯國。但如今寡君已經決定,先平越國,再北上伐齊。寡君心志堅定,恐難改變決定。”
端木賜道:“太宰大人需勿擔憂,此事由我解決,太宰大人只需要替魯國多美言幾句即可。”
就這樣,在伯嚭的引薦下,吳王夫差很快就召見了端木賜。
向吳王夫差施了外臣之禮後,端木賜向夫差介紹了齊魯兩國之間的戰事,誠懇道:“外臣奉寡君之命,向大王求援,希望大王務必看在吳魯兩國乃天子同宗且互為盟友份上,遲早發兵救魯。”
夫差皺了皺眉,道:“兵者,兇也。大吳雖擁有精兵數萬,然也不能輕易動之。子貢先生既來求援,不知對寡國有何好處?”
端木賜正色道:“大王,外臣聽說,王霸之道,在於王道不滅諸侯,霸道不容強敵。千鈞之物,加一銖一兩即可移位。兩強相持,如果一方突然增強力量,那將立即失去平衡。
如今吳國與齊國,乃兩強相爭,本不相上下。齊國本就有戰車萬乘,一旦吞併魯國,哪怕只是增加了千乘戰車,但齊吳爭雄態勢就發生逆轉。
大王,外臣認為,從眼前計,吳軍救魯,貌似出兵出力,耗費錢糧,無利可圖。但從長遠計,乃吳國戰略所在,不救將導致嚴重隱患。此乃救魯之利一也。
救援同姓諸侯,義也。且大王以姑蘇之遠,遠渡江淮而救魯,乃大善大義,足以彰顯大王之仁義之名。
討伐無道之國,利也。更何況大王所攻伐的,乃與吳國一爭雌雄之齊國?
大王率軍北上,既討伐殘暴無道的齊國,救援遭受凌辱的魯國,安撫惶恐不安的諸侯,更可以亮相於中原,給晉國這樣的大國以震撼!這,難道不是大王真正想要的嗎?”
吳王夫差一邊聽一邊頻頻點頭,聽端木賜講完這段大道理,一臉真誠對端木賜道:“聽先生一言,勝讀十年詩書,先生所言,字字珠磯,寡人怎敢不聽?請先生回覆魯侯,就說寡人待征伐了越國後,立刻興兵北上,幫助貴國抵抗齊國。”
端木賜微微一笑,夫差此言,早就在他的應對之中,見夫差果然搬出先打越國再救魯國這一套說辭,端木賜向夫差深施一禮,道:“外臣為大王計,認為此舉不妥。大王,相比魯國,越國更弱小。相比吳國,齊國更強大。
如今,已經強大的齊國吞併了魯國後將更加強大。而相對不夠強大的吳國,哪怕是吞併了比魯國還不濟的越國,會強大到哪裡去?
兩利相比,該取何利,自然勿需外臣多言,大王本就英明神武,該有決斷。
況且,夫椒一戰,越國精銳已然喪失殆盡。為圖社稷存續,故越王勾踐甘為大王奴,在姑蘇三年,事事皆以父禮侍奉大王,早不復諸侯之榮辱。故大王不顧相國反對,放歸越王回國,以彰大王的仁德。
外臣聽說,越王歸國後,臥薪嚐膽,確實令人動容。但細細一想,越王自當奮發圖強,強化治理,善待民眾!否則,前有自取其辱在吳,後有頹廢淪喪在越,恐怕國人要反吧?
故,越王所為,乃不得已而為之,外臣認為,這是再正常不過了,也是越王應該要做的。但如果大王卻因此而懷疑越王,以莫須有之理由,對越國痛下殺手,那十年來所積之仁德,旦夕之間化為虛無,豈不令人扼腕嘆息?”
夫差聽得目瞪口呆!
這些年來,相國伍子胥多次勸自己應該把越國徹底滅了,以絕後患,唯有如此,才能再次與楚國交鋒。
本來,夫差認為相國言伍子胥過其實了,越國已經殘廢了,不可能對吳國有威脅。但近些年來,種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