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69章 晉伐宋國:為什麼晉國要討伐鐵桿盟友宋國 (第1/2頁)

加入書籤

只是,當時作為三桓之首的季氏家族宗主季孫行父沒有多想叔孫僑如的這個想法。在季孫行父看來,三桓必須團結起來,才能夠在複雜的魯國政壇上成為常青樹。

正是因為對叔孫僑如的任何堤防,所以當叔孫任如不斷取得功勞時,季孫行父非但沒有看法,反而很欣慰。

畢竟,此時的魯國,表現搶眼的並非是魯國公室的代表公子嬰齊,甚至連傳統世族臧氏家族也不敢過多表現。對了,大司寇、卿大夫臧孫許於公元前587年去世,此時的臧氏家族由臧孫紇繼任。

唯有三桓,即季氏、叔氏和孟氏,不斷在魯國人面前露臉。

看看,這一次,三桓家族又露臉了。只是,在叔孫僑如看來,並非是三桓露臉,而是叔氏家族露臉。因為自己代表叔氏家族又將為魯國立下不世功勳。

這個不世功勳,就是魯國於公元前585年春,叔孫僑如率軍滅了鄟國,將鄟國完全吞併,成了魯國的鄟邑。

鄟國與郯國相鄰,是殷商以來的一個小國,春秋時一直是魯國附庸,大致位於今山東省郯城縣沭河以東部分、臨沭縣石門鄉部分和江蘇省東海縣溫泉鎮的部分村莊。鄟國鄰沭水而建,國力弱小,但土地肥沃,莊稼旺盛,水草豐美,牛羊成群,適宜發展農業經濟。

魯國為何選擇在這個時候吞併了鄟國?原因也很簡單,鄟國位於邾國、魯國的東南部之間,與郯國相鄰,雖為魯國附庸,但對中原諸侯來講,是傳統意義上的東夷小國。

春秋走到現在,中原列國諸侯都在靠著吞併周邊小國而不斷壯大自己,魯國如果不及時取了鄟國,極有可能會被其他國家利用晉國與楚國爭霸的矛盾捷足先登。

不管如何,春秋就是一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江湖。對魯國來講,趕緊趁楚國、晉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不注意的時候,及時為自己撈一把最實惠。而叔孫僑如,當然又立了大功。

不斷立功的叔孫僑如當然還有大動作,當然,此時的他還在積累著自己的勢力,我們先不提。

因為此時要提的,是宋國的事。

宋國又出了什麼事?原來宋國出現了內亂,由於內亂,又使宋國無暇於盟主晉國的命令,結果晉國火大了,於是魯國就接到了命令,討伐宋國。我們細細說一說這前因後果。

說起宋國的事,就得從楚國先君楚莊王在世時說起了。當時,楚國取得了對晉國的泌地之役大勝,也成就了楚莊王的春秋霸主之功業。

楚莊王並非是一個窮兵黷武的楚王,他的志向是天下和平,努力藉著楚國之威,透過交好列國諸侯實現自己的天下和平夢想。

公元前594年,楚莊王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意欲結交齊國。申舟的這趟差事必須經過宋國,結果由於沒有辦理借道手續,楚國大夫申舟居然被宋國人給殺了。

這令心存和平夢想的楚莊王大怒,立即率楚軍北上,圍攻宋國。宋國在楚軍的強勢攻擊下,損失慘重,甚至都城商丘到後來出現了易子而食的慘狀。

在晉國無力救援、自身實力不濟的情況下,宋國被迫向楚國投降。楚莊王並未因此而滅了宋國,而是與宋國盟誓。其中一個條件是宋國執政上卿、右師華元必須赴楚國成為人質。

但是,華元作為宋國右師,國君之下的第一號人物,怎麼可能離開宋國?後經商楚國,最終改成了由宋國公室的公子圍龜代替華元赴楚國為質。

公子圍龜本來作為宋國公子,在宋國享受著美好生活,現在居然天降大災,自己被作為人質赴楚國,內心對華元當然非常怨恨。但當時的他無可奈何,只能屈從命運的擺佈。

就這樣,公子圍龜在楚國呆了整整八年!這八年,公子圍龜非但沒有好好學習楚國的文化與技術,去考察楚國的風土人情與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