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05章 知小禮,無大義 (第1/3頁)

加入書籤

二條御所內,梁峰坐在主座上,三刀在身側奉茶。

三刀除了打架不行,其他真的是幹什麼像什麼,無一不精,這茶道學得也是有板有眼。

看著三刀的操作,梁峰對於茶道的理解似乎更深了。

茶道是在倭國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

倭國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茶道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

倭國的煎茶道、中國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

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

倭國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

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鑑賞,讚美一番。

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梁峰看著繁瑣的程式不由得一笑,小鬼子的功夫都用這個上了,邯鄲學步,西顰東效而已。

從世界歷史來看,中華幾千年歷史文明,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遠播周圍,形成了強大的文化圈。

其中尤其是倭國,高麗,交趾等國,更是自稱小中華,以傳承中華文化為驕傲。

但是其實很多國家,只是學到了皮毛。

最典型就是倭國,其實倭國是一個典型的“知小禮,無大義”的國家。

中華文化其實最基礎的還是仁、義、禮、智、信等為基礎的道德規範。

而在中華文化中,禮儀之邦的禮排序在仁,義之後,光是從這個排序就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的精髓,其實以仁義為根本,禮儀為基礎。

而仁義,那是大義,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不義之舉不為之的“義”。

正是因為如此,中國文化博採眾長,不斷吸納其他文明,才有了後世的中華文化。

而周圍很多國家學習,其中倭國堪稱學習最徹底的一個,但只是學到了皮毛,從漢唐時代開始,日本開始抄襲中華經典,連建築都抄襲唐代的。

此後在倫理文化上,抄襲儒家思想,但是僅僅學回去了倫理和禮儀,所以,倭國到後世都被稱為一個非常有禮貌的國家。

在日常生活中,都時刻遵循禮儀,尤其是對長輩,對前輩等,動不動就鞠躬,深鞠躬,下跪等,以表示尊敬。

這一點禮儀上,儀式感甚至比中國還要強烈。

但是對於我國來說,這無疑只是“小禮”,因為禮儀的根本,其實還在道義,這些外在的禮節形式,不足為道也。

而最根本的道義還是“仁義”。

正是因為如此,中國自古心懷天下,坦坦蕩蕩,不做不義之事,也不行不義之舉。

後世的倭國則做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情,從鴉片戰爭起到抗日戰爭結束,小鬼子給中國人帶來的苦難簡直罄竹難書。

甚至自己被穿越過來,都和小鬼子有直接關係,好在現在已經擺平了倭國,就剩下收尾工作了。

梁峰看著跪倒一片的一百多個大名主:“有想死的可以出來講兩句,我給他個體面。”

全場一片死靜,落針可聞。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