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龍出東海 (第2/3頁)
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而這一天臨安的大街小巷來了很多賒刀人,因為百姓今天都喜迎財神,賒刀人的出現引來了大量民眾的關注。
百姓對於這種神秘人非常好奇,本著賒把刀不虧本的心態,很多人都賒了一把。
有剪刀、菜刀、剔骨刀,而賒刀人只留下一句讖語就離開了。
“龍出東海金滅日,歲貢消亡笑開顏。”
百姓一傳十,十傳百,很快臨安大街小巷就傳開了。
“賒刀人說的龍是不是指皇帝?皇帝親征滅金指日可待。”
“是不是以後就不會再交歲幣和歲布了?我們的生活也能改善了?”
“朝廷能打得過金國?這條龍不會是東海國公爺吧!”
“嘿,還別說,真有可能啊,聽說書的說國公爺已經收復河東,進軍關中了。”
“哪家說的?我今晚也去聽。”
“以後金國被滅,我們不用再交歲幣了,想想日子就有盼頭!”
“國公爺的封地分地、分牛、分耕具,當兵還全家免稅。”
“咱這什麼能分啊?”
“做夢吧,臨安田地有三成在太子爺手裡,剩下七成也都是官紳惡霸,老百姓哪有田啊。”
“不知道這次皇帝陛下能不能打敗金國。”
百姓們你一言我一語說個不停,訊息很快傳到了一些布商的耳朵裡。
城裡布商前一陣子還在慶祝。
平江府被國公爺軍管後,所有歲布的單子都落到了兩浙路,他們為了搶單子,抵押房產,擴大生產。
說到歲佈政策,是宋廷向其他國家或民族提供的布匹,以換取相應的物資和財富。
這一政策的實施,為宋廷的財政收入提供了重要的補充,同時也促進了宋廷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
從紡織業方面,江浙地區的絲織業是最發達的,兩浙路也成為全國的絲織業中心。
臨安設立了官方的織錦院,為其提供了數百臺織布機,工匠人數也達到了上千人。
這就使得棉紡織業進一步發展,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都以棉布為主要的布料。
這個時期的棉花已經開始種植,梁峰在兩廣、福建、瓊州、流求都開始種植,為北伐和西征做準備。
但在宋廷內非常少,而且極其珍貴,是作為奢侈品傳入內地的,也只有勳貴之家才得以一見,且只能將它用於寢具使用。
絕大多數人根本就不知道棉被、棉襖是什麼存在,衣物的主流材質就是絲綢、皮草,甚至是麻。
青龍幫控制著大部分棉花運往登州基地,使得流入市面的貨品數量及其有限,造成臨安的棉花更加緊俏,很多布商傾家蕩產紡布囤積,等待宋廷每年年初採購時大賺一筆。
棉花在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福建路,流求種植規模已經初步形成。
下個階段將會擴充套件到長江流域,河東路、河北路。
這些地區基本都在梁峰的控制中,只有少量胡商把棉花販到臨安、明州(寧波)這樣城市的官紳採辦手裡。
趙明亮已經在瓊州和雷州半島大面積種植,而且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
棉織品種類也較多,只是因為內需缺口巨大,沒有出口。
聽到街頭巷尾的這些議論,布商們開始慌了。
真要是不打仗了,或是金國被幹倒了,自己手裡的布匹和絲綢可就徹底完蛋了。
更要命的是,市面上的布匹絲綢價格聞到風聲開始下跌。
由於時局的不確定性和百姓對布匹絲綢的熱度不高,造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