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難唸的經 (第3/3頁)
畢竟,乒乓球是一項非常講究細節和技術。
而且,在弧圈球技術成熟之前,對付削球的辦法並不多,運動員常常被削球手帶著走。
面對飛來的下旋球,球員常常只能同樣以下旋球回去,這便落入了削球手的圈套:削球是他的強項。
一旦球員回球質量不高,球旋轉的速度不夠快,就會被對方一板拍死。所以,進攻型運動員對削球手很頭疼,稱他們是打不死的牛皮糖。
然而,削球手並不是沒有短板。
削球手大多透過遠臺防守戰術消耗對方,以空間換時間,慢慢拖死對手,這就決定了他們打出的球速度比較慢。
而且,人的力量總體是有限的,當球員需要將更多力施加到球的旋轉上時,球平動的速度自然會降下來;由於削球手離臺更遠,當球落到檯面時,它旋轉的速度遠不如出手時那麼快;由於球更飄,加上與球檯碰撞瞬間的“剎車力”,下旋球反彈的高度更高,這也給對手反擊創造了機會。
削球手以旋轉取得優勢,但自上世紀90年代後,隨著弧圈球技術發展,削球手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
90年代初,我國頂尖削球手丁榮削球平均轉速為103轉\/秒,最快速度達120.7轉\/秒。
要知道,這在當時是一個令人恐懼的速度,許多選手拿他一點招都沒有,球員完全沒辦法轉入有威脅的進攻,常常被他帶入無休止的消耗戰裡邊去。
但弧圈球的優勢是天生的:運動員手臂的運動幅度更大、引拍的距離更長,球拍觸球瞬間的速度也更快。
當運動員熟練掌握弧圈球打法後,他能擊出旋轉速度更高的上旋球:正膠弧圈球轉速最高136.8轉\/秒、反膠弧圈球高達155轉\/秒。
削球手打出的球落臺後速度下降,攻球手反擊速度更快,這樣一來有機會一板打死。
所以,後來削球手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中國是一個乒乓帝國,比賽中希望能夠碾壓對手,而削球太被動,總是在捱打。況且,削球需要能夠化解對手進攻並反攻,對局面的把控能力的要求太高。
當然,這隻針對中國男子削球,中國女子削球還存在。
因為女子攻球手力量不大,能夠削得住球,男子要求能夠頂大板,這就是為什麼男子削球幾乎絕跡。
所以,接下來國乒隊還需要多加練習,提升技術能力,讓球員們能更好的適應比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