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4章 蟋蟀鳴時歲暮思 (第1/2頁)

加入書籤

在唐國的一個寧靜小鎮,歲月悠悠,仿若一首古老而舒緩的歌謠。鎮中住著一位名叫子瞻的年輕書生,他身形清瘦,面容俊朗,目光中透著一股聰慧與沉靜。

子瞻的住所是一座小小的庭院,庭院裡種著幾株桂花樹,每至秋日,桂花盛開,滿院芬芳。在庭院的角落,有一片草叢,草叢中時常傳出蟋蟀的鳴叫聲。“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每當子瞻聽到這蟋蟀的叫聲,心中便湧起一股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子瞻自幼喜愛讀書,他心懷壯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在朝堂之上施展自己的才華,為唐國的百姓謀福祉。然而,他也深知仕途的艱難與無常,看著時光匆匆而過,自己卻依然一事無成,他的心中不免有些焦慮。

這日,子瞻正在庭院中誦讀詩書,一位名叫逸飛的好友前來拜訪。逸飛是一位富家子弟,他生性豁達,不拘小節,與子瞻的沉穩內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逸飛一進庭院,便聽到了蟋蟀的叫聲,他笑著對子瞻說:“子瞻兄,這蟋蟀的叫聲,彷彿是在催促我們及時行樂啊。”子瞻微微搖頭:“逸飛,你我正值青春年少,應當珍惜時光,努力進取,怎可只想著玩樂。”

逸飛走進屋內,看到子瞻案桌上堆滿了書籍,他拿起一本,隨意翻了翻,說道:“子瞻兄,你整日埋頭苦讀,也該放鬆一下了。你看這世間,有多少美景美食,若是錯過了,豈不可惜。”子瞻放下手中的書,說道:“我並非不想享受這世間的美好,只是我心中有抱負,想要為國家和百姓做些事情。如今唐國雖看似太平,但實則內憂外患,我怎能置身事外。”

逸飛聽了子瞻的話,心中有些不以為然,但他也知道子瞻的性格,一旦認定了的事情,便很難改變。於是,他轉換了話題:“子瞻兄,近日鎮上有一場詩會,許多文人雅士都會前去參加,你也同我一起去吧,在詩會上,你或許能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對你的仕途也會有所幫助。”子瞻想了想,覺得逸飛的話也有幾分道理,便答應了下來。

詩會當日,子瞻與逸飛來到了鎮上的一座樓閣。樓閣中早已聚集了許多人,大家或吟詩,或作畫,或撫琴,一片熱鬧景象。子瞻在詩會上結識了幾位前輩,他們對子瞻的才華頗為讚賞,與他交談甚歡。子瞻也從他們那裡學到了許多關於治國理政的知識和經驗,他心中感到十分充實。

然而,在詩會的角落裡,子瞻也看到了一些人。他們沉迷於酒色,對國家大事毫不關心,只知吟風弄月,追求個人的享樂。子瞻看到這些人,心中不禁有些擔憂。他想起了庭院中的蟋蟀,這小小的昆蟲,似乎在警示著人們,時光易逝,莫要虛度年華。

詩會結束後,子瞻回到家中,他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他知道,自己不能像那些人一樣,只知享樂,而忘記了自己的責任。他決定更加努力地讀書,為將來的仕途做好準備。

日子一天天過去,子瞻依舊每日在庭院中誦讀詩書,思考著治國之道。而逸飛卻時常來找他,邀請他一起外出遊玩。子瞻有時會拒絕,有時也會在逸飛的勸說下,暫時放下書本,與他一同出去。在遊玩的過程中,子瞻也看到了唐國百姓的生活。他看到了百姓們的辛勤勞作,也看到了他們在賦稅和徭役下的困苦。這些景象讓子瞻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為百姓們改變這種現狀。

這一年,唐國遭遇了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陷入了饑荒之中。子瞻看到百姓們的慘狀,心中十分悲痛。他決定向官府進言,請求官府開倉放糧,救濟百姓。然而,他的進言卻遭到了官府的拒絕。官府以各種理由推脫,不願承擔責任。

子瞻對官府的冷漠感到十分憤怒,他決定自己想辦法幫助百姓。他四處奔走,籌集糧食和錢財,然後將這些物資分發給受災的百姓。逸飛也被子瞻的行為所感動,他拿出了自己家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