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華朝大軍挺進西域 (第2/3頁)
下蒼生之福祉。”
“昔者,西域諸國,雖遠隔千山萬水,然皆屬大中華文化圈之範疇,與吾華夏兒女同根同源,共享炎黃子孫之血脈。朕聞西域之地,物產豐饒,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實乃人間樂土。然,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乃天地之常道。今朕既已統一中原,自當承先祖之志,開疆拓土,以安天下,此乃朕之使命,亦乃歷史之必然。”
“朕知西域諸國,或有疑慮,或有不安,然朕之心意,天地可鑑。朕非好戰之人,亦不願提刀兵相見,生靈塗炭。故,朕特此下詔,勸西域各國君主,順應天命,自行投降歸附,共襄盛舉,此乃朕之仁心,亦乃對西域百姓之關愛。”
“若西域各國,能順應天命,歸附於朕,朕必以仁義待之,保其國土不失,或為郡,或為縣,君主亦可自行擔任郡長或縣長,保麾下百姓安寧。且可共享朕之國力飛躍之成果,共謀發展,共創輝煌。朕亦將派遣能臣干將,協助西域各國治理,使其百姓更加安居樂業,國富民強,此乃朕之承諾,亦乃對西域未來之期許。”
“若西域各國,有執迷不悟、拒不歸附者,則朕將不得已而用之兵戈。朕之軍隊,已歷經工業革命之洗禮,擁有獨步天下之火器,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旦兵戎相見,西域各國必將生靈塗炭,百姓遭殃,此非朕所願也。然,國法如山,不可輕違,朕亦只能忍痛行之。”
“故,朕請西域各國君主,以天下蒼生為念,順應天命,自行投降歸附。朕將待之如上賓,共商大事,共享太平。此乃朕之誠意,亦乃對西域君主之尊重。”
“此詔一出,望西域各國君主,審慎思量,速作決斷。朕之耐心有限,勿使朕之軍隊,踏破西域之山河,方知悔之晚矣。此乃朕之警告,亦乃對西域各國之最後通牒。”
“欽此!”
此聖旨一出,即由《華夏旬報》公開刊登,迅速傳遍了西域全境,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許多人早已預感到華朝終有一日會吞併西域,但也沒想到這一天會來得如此迅速而猛烈。
像蒲類國、尉黎、且末、溫宿、尉頭等小國,自知實力不濟,原本只是想多享受幾年的國王之位罷了。現在既然華朝皇帝已經下了最後通牒,他們也只能無奈地做好投降的準備,只等華軍上門接收了。
而車師前部、後部,樓蘭、精絕,莎車、蔥嶺、烏孫、大宛等較大的國家,則陷入了深深的糾結之中。有人想要抵抗,但又擔心打不過華朝,最終被滅國,什麼都撈不到;也有人像烏孫這樣的大國,自恃實力不俗,即使打不過也能逃跑,因此做好了殊死抵抗的準備。
然而,無論西域諸國如何抉擇,都難以撼動華朝統一西域的堅定意志與強大實力。
在太平二十一年(214年)春意盎然的三月,華朝展現出其雷霆般的行動力,北方軍區與西部軍區各自調集了四萬精銳之師,分別從朔州龍城的蒼茫北地與涼州武威的廣袤西陲起程,猶如兩條巨龍,分兵兩路,蜿蜒挺進西域,旨在接收並整合這片廣袤的土地及其眾多國家。
對於那些明智地選擇主動歸順的國家,華朝自然準備以寬廣的胸懷接納,給予優厚的待遇,以此作為榜樣,激勵其他國家效仿;而對於那些頑固抵抗、不識時務者,華朝則需要展現其鐵腕的一面,誓將以排山倒海之力,徹底摧毀其王權、朝臣及軍事力量,以此作為嚴厲警告,讓後來者深知違抗的下場。
呂布率領的華朝南路大軍穿越玉門關,首站便直指曾向華朝乞援的蒲類國。在移支國率先歸附的示範效應下,蒲類國王阿布力孜雖心知國運難保,卻仍貪戀王位的尊榮與特權,遲遲不願面對現實。
然而,隨著華朝皇命下達,四萬雄師壓境,阿布力孜終於在權衡利弊後,率領蒲類國的文武百官,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