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勢如破竹佔領東海岸 (第3/3頁)
華軍那如銅牆鐵壁般的封鎖線,如同一條無形的枷鎖,緊緊扼住了巴格拉姆通往外界的咽喉。
在天竺諸國的援助並不順利的情況下,即使華軍佔著山下通道按兵不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巴格拉姆城內的糧草物資也終將耗盡。到那時,這二十多萬大軍即便不被敵軍直接擊敗,也會因為飢餓和絕望而自行崩潰。這種無聲的威脅,比任何直接的軍事打擊都要來得更為致命。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大月氏的國王波調是最大的投降派。他的態度不僅讓將士們感到恐慌和不解,更嚴重削弱了軍隊計程車氣。許多原本決心與華軍決一死戰的將士,在國王的動搖下,也開始動搖起來。
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戰?是為了守護這片土地,還是為了一個已經失去信念的君王?
太平廿六年(219年)二月廿七日,呂布、張飛、孫策率領著華朝大軍抵達了巴格拉姆城下。
這座貴霜帝國的首都,以其依山臨河的地理位置、堅固的城牆和深邃的護城河,展現出了貴霜帝國的威嚴與輝煌。與西域各國相比,即便是烏孫、大宛這樣的強國,其首都的城牆堅固程度也無法與巴格拉姆相媲美。
然而華軍卻並未因此而感到為難,因為他們深知自己手中的熱武器是跨時代的存在,是足以改變戰爭格局的利器。巴格拉姆城中那些沒有親眼見過火炮威力的大月氏人,根本無法想象這種武器所帶來的毀滅性打擊。
呂布等人對於攻下巴格拉姆充滿了信心,他們一路行來已經無數次見證了自家火炮武器的威力,深知這座看似堅不可摧的城市,在火炮的轟鳴聲中,終將化為一片廢墟。
然而,即便如此,呂布也並未完全放棄勸降的可能。呂布知道,如果能夠透過勸降的方式,讓大月氏人主動開啟城門,那麼不僅能夠減少炮彈的消耗,更能夠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畢竟,炮彈從國內經過河西走廊、西域,再繞一大圈運送到這裡,其中所耗費的財力和人力都是巨大的。雖然華朝海軍艦隊如今已經佔領了大月氏在阿拉伯海的沿海城市,可以從海上進行補給,但距離巴格拉姆仍然有著不短的距離。
因此,如能勸說巴格拉姆的月氏人直接獻城投降,節約一些炮彈,終究還是好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