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電磁與化學的研究 (第1/3頁)
當大多數人還在蒸汽機和工業革命的道路上發憤圖強、創新研究之時,洛陽大學物理學院的一個電磁研究小組,卻在默默無聞地探索著關乎人類文明程序的另一項重要動力——電。
這個電磁研究小組和相應的實驗室,早在洛陽大學物理學院成立之初便已建立。張循憑藉其外掛的推演能力陸續挑選出了一批適合從事電力學研究的科學家,著手研究張循所稱的“未來數千年人類發展關鍵能源”——電。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華夏的祖先便對電有了一定的認識。古籍中,關於雷電的描述屢見不鮮。然而,當時的古人普遍將雷電視為神靈的產物,認為它無法被人類所利用,也從未有人萌生過研究它的念頭。
直到穿越者張循的出現,這一切才悄然發生改變。
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原本並無專門研究電力的背景,甚至從未敢有過這樣的念頭。然而,皇帝張循這些年所創造的神話實在太多,他發現、發明、創造的東西也太過驚人。因此,他們選擇了相信皇帝,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對於電的研究之中。
要研究電,首先得想辦法獲得足夠多的、可以隨時產生的電荷。科學家們根據張循“摩擦起電”和“金屬導電”的提示,開始著手研製能夠大量產生電荷的摩擦起電機。
經過無數次的嘗試與失敗,他們終於發明了第一臺摩擦起電機。這種起電機由帶手柄的輪子發動,帶動玻璃盤快速旋轉,透過摩擦起電產生電荷,再透過金屬絲傳到另一端。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因為操作不小心被電擊麻痺,讓大家切實感受到了電的威力。
然而,這種起電機雖然能夠產生電,卻無法儲存電。一旦電機停止轉動,電就會消失得一乾二淨。於是,發明儲電器又成了大家新的任務。
張循雖然穿越前並不是一個電磁專家,對這些一竅不通,但他卻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某些電磁應用的場景描述給科學家們聽。科學家們則根據他的描述,一遍又一遍地進行實驗,試圖實現皇帝所描述的電器效果。
經過無數次的嘗試與改進,他們終於發明了一種儲電瓶。這種儲電瓶能夠將電儲存起來,供科學家們隨時研究、使用。
同時,他們還證實了金屬尖端放電的現象。這一現象的發現,為他們製造第一個電磁產品——避雷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避雷針被安裝在洛陽各個高層建築的頂端,有效避免了雷擊事件的發生。幾年來,它成功保護了多座建築免受雷電的破壞。
如果沒有避雷針將天空閃電的能量匯入地下,讓雷電直接擊中高層建築屋頂,那麼不僅建築本身會受損,屋內的人也有可能被雷電擊中,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除了避雷針之外,研究小組還利用鐵絲風箏等工具,將天空中的雷電引到儲電瓶中進行研究。
他們發現,雷電與他們透過摩擦起電機產生的電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這一發現,讓他們對天空中雲層摩擦起電、形成閃電的原因有了初步的理解。
與此同時,在洛陽大學醫學院,華佗在解剖青蛙給學生們看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當兩種不同金屬同時觸碰已經死去的青蛙時,青蛙的屍體肌肉竟然會收縮。
這一發現被迅速報告給了電磁研究小組,小組經過深入的觀察和實驗,終於發明了化學電池。化學電池的第一個應用,就是回饋給發現這個現象的華佗。
它被用於電擊本應死去的病人,讓他們的心臟恢復跳動。再配合人工呼吸、胸外按壓等急救措施,張仲景、華佗等醫生在一年內就多救回了好幾個本應該搶救不回來的病人。這一成就,讓電磁研究小組名聲大振。
隨著研究的深入,電磁小組又透過導電線圈通電時對指南針的影響,驗證了地球內部磁場的存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