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8章 時間的盡頭 (第1/2頁)

加入書籤

公元前527年,夷昧在病榻上,用他最後的力量,重申了家族的誓言,但季扎依舊堅定地搖了搖頭。夷昧微笑了,他知道,自己雖未能親眼見到季扎登基,但那份對弟弟的信任與愛,已深深烙印在吳國的每一寸土地上。他採納了季扎的治國理念,讓吳國在和平與繁榮中穩步前行,直到時間的盡頭。

這段故事,不再僅僅是王位的爭奪與傳承,它是一曲關於愛、信義與犧牲的壯麗史詩,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永不褪色。

在邊陲之城延陵的晨曦微光中,公子光如同一條蟄伏的龍,悄然隱匿於塵世之外,心中卻翻湧著波瀾壯闊的復國夢。國家之舟,豈能無舵手領航?群臣智慧的火花匯聚,一致推舉夷昧之子,州於,易名僚,登上了吳王的寶座,這一決定,卻在公子光的心田種下了一顆不甘的種子。

公子光,壽夢血脈的璀璨繼承者,諸樊之長子,他堅信:無論是嫡長子繼承的古老法則,還是先王遺訓中“傳弟不傳子”的微妙平衡,他都是那個被命運選中的王者。但現實的荊棘密佈,讓他不得不暫時收斂鋒芒,心中卻醞釀著一場風暴。

王僚的光芒下,有季扎的智謀如月,有胞弟掩餘、燭庸的武力似日,更有慶忌,那位吳國傳奇的勇士,如同星辰般璀璨而難以觸及。然而,公子光非池中之物,他選擇了兩條並行不悖的道路:明面上,他以絕對的忠誠和非凡的戰績,成為了吳王僚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在公元前525年至518年間,吳楚邊界烽火連天,三次大戰,公子光親自掛帥,連克楚地兩城,戰績赫赫,不僅贏得了百姓的敬仰,也讓吳王僚對其深信不疑。

暗地裡,公子光則悄然佈局,他的棋盤上,每一顆棋子都至關重要。被離,這位他的心腹,被任命為市吏,成了他秘密網羅天下英才的橋頭堡。市井之中,一幕奇緣悄然上演——被離偶遇一位看似瘋癲的吹簫人,衣衫襤褸,卻難掩其超凡脫俗的氣質。簫聲如泣如訴,直擊人心,被離從中聽出了不凡,更在對方的眼神中看到了隱藏的鋒芒。這位吹簫者,正是揹負血海深仇、從楚國逃難而來的伍子胥。

訊息不脛而走,吳王僚亦對這位奇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被離巧妙周旋,一邊通知公子光,一邊為伍子胥更衣梳洗,引領其入宮面聖。殿上,伍子胥言辭犀利,才華橫溢,吳王僚被其深深吸引,當即賜予大夫之位。談及父兄之仇,伍子胥情緒激動,誓要伐楚雪恨,其情之真,意之切,連吳王僚也不禁動容,最終點頭應允。

這一系列的佈局與巧合,彷彿是命運之手在幕後精心編排的戲劇,而公子光,則是那即將揭開帷幕,引領吳國走向輝煌或深淵的導演。他的心中,已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藍圖,而伍子胥的到來,無疑為這幅畫卷添上了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吳國的繁華與暗流湧動的背景下,公子光,一位胸藏溝壑的智者,對逃亡而來的伍子胥早有耳聞,其智如星海,勇似猛虎,公子光心生招募之意,卻非直截了當。他巧妙地編織了一場宮廷辯論,步入吳王僚的殿堂,言辭間透露著對大局的深思熟慮:“大王,吳楚之爭,猶如古木參天,根深葉茂,非一己之力所能撼動。

我若領兵,勝,則不過錦上添花,難掩私情之嫌;敗,則國家蒙羞,社稷動搖。伍子胥之心,世人皆知,乃為家族血海深仇而來。大王若因一人之恨,而興全國之兵,豈非將國家之榮辱,置於個人恩怨之後?”吳王僚聞之,頷首沉思,心中天平悄然傾斜,伍子胥的身影在朝堂上逐漸淡去。

伍子胥,心如明鏡,早已洞察公子光之謀。他淡然一笑,於朝堂之上,向吳王僚遞上辭呈,言辭間帶著幾分超脫與決絕,彷彿一切塵埃落定,唯有復仇之火,在心中不滅。公子光見狀,順勢而為,向吳王僚進言:“伍子胥既無心為國效力,強求無益,不如賜他田園幾畝,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