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1章 後周攻南唐之戰二十五 (第2/3頁)

加入書籤

場戰爭,如同一場漫長的噩夢,吞噬了無數的生命與希望,而今終於走到了盡頭。雖然投降的決定並非源自劉仁贍個人的意願,它背後所承載的,是南唐上下,包括每一位普通士兵在內,對和平生活的深切渴望與不懈追求。這份共同嚮往,超越了陣營的界限,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了歷史的車輪緩緩向前。

周軍與南唐將士,在這特殊的日子裡,放下了往日的血海深仇,他們站在城下,或遙相呼應,或默默注視,共同見證了這歷史性的轉折。壽州城的投降,不僅僅意味著一場戰爭的終結,它更像是一個新時代的曙光,照亮了人們心中對和平、穩定與繁榮的無限憧憬。

次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照耀在壽州城頭時,周世宗的一份飽含敬意的詔書被特賜給了劉仁贍。詔書中,周世宗以誠摯的筆觸,高度讚揚了劉仁贍的忠勇與堅貞,對他即便在困境中仍堅守職責、不辱使命的精神表示了由衷的敬意。同時,也表達了對南唐百姓深切的關懷與對和平的珍視,希望能借此契機,開啟兩國間和平共處的新篇章。

為了傳達這份厚重的情感,周世宗派遣了闔門使張保續作為使者,他手持詔書,身負重任,穿越兩軍對峙時那無形的緊張與隔閡,緩緩步入壽州城。沿途,無論是周軍還是南唐計程車兵,都自覺地讓出道路,目光中既有敬畏也有期待。劉仁贍之子劉崇讓,面對父親因病痛而無法親自接詔的遺憾,眼含熱淚,帶著全家的榮譽與責任,代表病榻上的父親出門迎接。他接過詔書,雙手顫抖,深鞠一躬,以表達全家的歉意與對周世宗及周軍深切的感激之情。這一刻,不僅是個人命運的交匯,更是兩個國家、兩個民族之間和解與合作的象徵。

23日清晨,陽光穿透薄霧,灑在壽春城古老的城牆上,為這即將舉行的重要時刻披上了一層莊嚴而神聖的光輝。城北的空地上,早已佈置得井然有序,一面面旗幟在微風中獵獵作響,似乎在訴說著過往的烽火與今日的和平。一場意義非凡的受降儀式,在這片歷經滄桑的土地上隆重舉行,吸引了無數百姓與將士的目光。

儀式現場,氣氛凝重而肅穆,周廷構等將領身著鎧甲,面容堅毅,他們深知此次行動不僅關乎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對一位忠誠將領的尊重與認可。面對重重困難與挑戰,他們不辭辛勞,精心準備了一副擔架,小心翼翼地將病重的劉仁贍抬出城外。劉仁贍雖已虛弱至極,連起身的力氣都幾乎耗盡,但他的眼神中卻閃爍著不屈的光芒,那份對國家的忠誠、對使命的堅守,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

周世宗,這位英明神武的君主,親自步入儀式現場,他的步伐穩健,眼神中透露出對將士們的深切關懷。他緩緩走向擔架旁的劉仁贍,輕聲細語地表達著慰問之情,每一句話都充滿了溫暖與力量。為了表彰劉仁贍的英勇與忠誠,周世宗不僅贈予了他大量珍貴的財物,以緩解其家庭的經濟壓力,更特許他可以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返回城中繼續養病,享受應有的待遇與尊重。這一舉動,不僅彰顯了周世宗的王者風範,更體現了他作為一位仁君的深厚情懷與寬廣胸襟。

隨著儀式的進行,周圍響起了陣陣掌聲與歡呼聲,人們紛紛向劉仁贍投去敬佩的目光,同時也對周世宗的仁德之舉表示由衷的讚歎。這一刻,壽春城彷彿被一股溫暖的力量所包圍,它見證了戰爭的結束,更見證了人性中的光輝與偉大。

隨著壽州城在歷經一番波折後終得歸順,朝廷上下迅速響應,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安撫民心與重建家園的舉措如春風化雨般鋪開。二十五日清晨,隨著第一縷陽光灑滿壽州大地,治所遷移的浩大工程悄然啟動,象徵著新生與希望的旗幟在下蔡城頭高高飄揚。此次遷移不僅是地理位置的變更,更是為了更貼近百姓,穩定地方秩序,加速經濟復甦,讓百姓在動盪之後能儘快感受到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