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後周攻南唐之戰三 (第2/3頁)
戰鬥力,更為後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歷史的長河中,周世宗的這一舉措無疑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彰顯了他作為一代明君的非凡智慧與遠見卓識。
隨著春風漸暖,萬物復甦的3月13日悄然降臨,周世宗身著一襲威嚴戰袍,腳踏堅實土地,親自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軍,猶如天邊翻湧的赤色雲霞,勢不可擋地逼近了壽州城下。陽光照耀在戰士們堅毅的臉龐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整個隊伍士氣高昂,氣勢如虹,彷彿連空氣都為之震顫。
周世宗目光如炬,審視著前方的戰局,他深知此戰對於穩固疆土、彰顯國威的重要性。於是,他親自踏勘地形,最終選定淝水南側的一片開闊地帶作為紮營之處。這裡依山傍水,進可攻退可守,地理位置極為優越。隨著他一聲令下,軍士們迅速行動起來,搭建帳篷,挖掘壕溝,構建防禦工事,不多時,一座座營寨便如雨後春筍般在淝水南岸拔地而起,將壽州城牢牢地圍困在其中,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包圍圈。
然而,周世宗並未因此滿足,他深知戰爭不僅是兵力的較量,更是智謀與策略的博弈。他高瞻遠矚,提前佈局,命令工匠與士兵們將原本橫跨正陽的浮橋悄然拆解,並秘密運至下蔡鎮重新架設。這一舉措不僅大大縮短了後續物資補給與增援部隊抵達前線的時間,還巧妙地避開了敵軍的視線,為即將到來的決戰保留了足夠的戰略機動性。浮橋的重建,如同一條隱形的生命線,為周世宗的大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給養與支援,也為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一系列精妙的部署之下,壽州城內的守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威脅,而周世宗的大軍則更加信心百倍,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決戰,誓要一戰定乾坤,成就千秋偉業。
隨著春風漸暖,3月14日的晨曦初破曉,一場決定歷史走向的攻城大戰在蒼茫大地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序幕。周世宗,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深知此戰對於統一大業的重要性,因此不惜一切代價,從宋州、毫州、陳州、潁州、徐州、宿州、許州、蔡州等八方之地,徵召了數十萬身強力壯的丁夫,他們之中有農夫放下鋤頭,有工匠暫別爐火,共同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
這些丁夫們,肩上扛著沉重的木梯,彷彿揹負著國家的希望與未來;手中緊握各式工具,既有鋒利的斧頭劈開阻礙,也有堅固的盾牌抵禦箭雨。夜幕降臨,星辰指引方向,他們不畏艱難,夜以繼日地挖掘地道、搭建雲梯,誓要突破敵城的銅牆鐵壁。汗水與泥土混雜,疲憊與堅韌並存,每個人的心中都燃燒著不滅的火焰,那是對勝利的渴望,對家園的守護。
城牆上,守軍同樣嚴陣以待,箭矢如雨,巨石滾落,與攻城大軍的吶喊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悲壯的戰歌。火光在夜空中閃爍,照亮了戰士們堅毅的臉龐,也映照出城下那片被鮮血染紅的土地。煙塵滾滾,遮天蔽日,將這場戰役的慘烈與壯烈刻畫得淋漓盡致。
而在這緊張激烈的攻城戰之外,淮河之上,波濤洶湧,上萬名南唐水軍正嚴陣以待,他們憑藉塗山天險,船隻密佈,箭樓高聳,宛如一群蓄勢待發的猛虎,虎視眈眈地盯著對岸的周軍。這些南唐將士,同樣英勇善戰,他們深知,一旦後周大軍突破城池,自己便是最後一道防線,扞衛的不僅是疆土,更是國家的尊嚴與榮耀。因此,他們誓死不退,準備以血肉之軀,阻擋住周軍的鐵蹄。
兩軍對峙,氣氛凝重而緊張,一場關乎國家命運、民族興衰的決戰,正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緩緩拉開序幕。
面對日益緊迫、危機四伏的戰場局勢,周世宗柴榮展現出了超越常人的軍事洞察力與果敢決斷。他深知,唯有主動出擊,方能扭轉乾坤,穩固後周江山。於是,在深思熟慮之後,他毅然決然地於3月17日這一天,親自坐鎮中軍,頒佈了至關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