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後周攻南唐之戰十八 (第3/3頁)
位將領的名字,也因此成為了南唐軍民口中的佳話,被後人永遠銘記。
在淮南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百姓們的心靈深處烙印著南唐政權那段黑暗歲月的痕跡。那些年,他們彷彿生活在無盡的陰霾之下,南唐的統治如同一座沉重的枷鎖,緊緊束縛著這片土地上每一個渴望自由與安寧的靈魂。茶鹽貿易,這本是民生之本,卻被官府以嚴苛的法令牢牢把控,價格畸高,市場蕭條,百姓難以藉此維持生計。而糧食與布帛,這些維繫日常生活的基本物資,也被以“博徵”之名強行徵收,實則是對百姓血汗的赤裸裸掠奪,無數家庭因此陷入飢寒交迫的絕境。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南唐為擴充軍備,在淮南地區大肆開闢軍田,沉重的賦稅與徭役如同兩座大山,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他們不僅要承擔繁重的勞役,還要在飢餓與疲憊中掙扎求生,生活的苦難難以言喻。
然而,當後周的鐵騎踏破這片飽受摧殘的土地,百姓們的心中燃起了一絲微弱的希望之火,他們以為終於能擺脫南唐的暴政,迎來新的生活曙光。但現實卻給了他們殘酷的一擊,後周軍隊雖然推翻了南唐的統治,卻並未如百姓所期盼的那樣,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懷與幫助。失望與憤怒在民眾中蔓延,他們意識到,無論誰坐上那把龍椅,若不能真正體恤民情,那麼他們的命運便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
於是,在絕望中,淮南的百姓們開始覺醒,他們不再沉默忍受,而是選擇了反抗。利用淮南地區複雜多變的山地湖泊地形,百姓們自發組織起來,利用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在山間湖畔構築起堅固的堡壘,形成了一道道堅不可摧的防線。他們手中沒有鋒利的刀劍,只有平日裡耕作的農具,作為抵抗外敵的唯一武器;他們身上沒有閃亮的鎧甲,只有用厚紙糊成的簡陋護甲,但這足以彰顯他們扞衛家園的決心與勇氣。這支由普通百姓組成的軍隊,被時人尊稱為“白甲軍”,他們的壯舉在後世傳為佳話。
面對這股看似弱小卻意志堅定的反抗力量,後周軍隊顯然低估了其戰鬥力。數次圍剿與討伐,均被“白甲軍”憑藉對地形的熟悉與頑強的鬥志一一化解。更為嚴峻的是,隨著“白甲軍”與南唐殘餘勢力的聯合,他們不僅成功抵禦了後周軍隊的進攻,還逐步收復了之前失守的領土,戰局因此變得撲朔迷離,雙方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之中。這一幕,不僅是對古代戰爭殘酷性的深刻反映,更是對人民力量不可小覷的生動詮釋。
相關人物介紹:
舒元(923年-977年),史料多稱為朱元,潁州沈丘(今安徽臨泉)人 ,五代宋初時期軍政人物。
舒元早年效力於後漢河中節度使李守貞,隨其起兵叛亂,到南唐求援時因李守貞敗死而留事南唐,授為駕部員外郎,並改姓為朱。他在南唐多次謀求領兵,但常遭排擠而不得志,至後周攻南唐之戰時才得任用,以收復失地之功得授舒州團練使。不久為監軍陳覺所逼,於紫金山之戰中叛降後周 ,拜為蔡州防禦使,後改濠州防禦使,恢復本姓。北宋時歷鎮沂州、滑州等地。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舒元病逝,終年五十五歲,追贈武泰軍節度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