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7章 後周攻南唐之戰十一 (第3/3頁)

加入書籤

輕率與短視,認為此舉無異於飲鴆止渴,後患無窮。

朝堂之外,南唐的百姓們也對這一事件議論紛紛,街頭巷尾,茶館酒樓,無不在討論著這關乎國家命運的重大抉擇。大多數人對於割讓土地表示出深深的懷疑與堅決的反對,他們深知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都浸透著先人的血汗與智慧,是世代守護的家園,怎可輕易拱手讓人?

而在這股反對浪潮中,樞密使陳覺與副使李徵古等人的行徑更是令人不齒。他們非但沒有以國家大局為重,反而因個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故意混淆視聽,捏造事實,向李璟進獻讒言,將李德明描繪成一個企圖出賣國家的奸佞之徒。這樣的行為不僅加劇了朝堂內部的分裂與對立,更讓本已複雜的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南唐的未來也因此籠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陰雲。

面對這錯綜複雜的政治局勢,李璟的心中猶如翻湧的江海,憤怒如同狂風暴雨般肆虐,但在這憤怒之下,更深層次的情感卻是無處排解的無奈與深不見底的絕望。他深知,這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沉浮,更是整個南唐國運的轉折點。朝堂之上,暗流湧動,各方勢力明爭暗鬥,國家內外交困,如同風雨飄搖中的一葉扁舟,隨時可能傾覆。

在無數個輾轉反側的夜晚,李璟反覆權衡,試圖尋找一絲轉機,但現實的冰冷與殘酷卻一次次將他拉回原點。最終,當多方勢力的壓力如同山嶽般壓頂而來,李璟不得不做出了一個讓他心如刀絞的決定——將親信重臣李德明斬首示眾,以此作為震懾,意圖平息內亂,重振朝綱。

這一決定,對於李璟而言,無異於親手割斷了自己的一臂,其中的痛苦與掙扎難以言表。然而,他更清楚,這是為了大局,為了南唐的存續,所不得不為的犧牲。訊息傳出,整個南唐朝廷為之震動,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有的震驚於李璟的決絕,有的則暗自揣測這是否能真正挽救南唐於水火之中。

李德明的頭顱懸掛在城門之上,那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的懲罰,更是對整個南唐的一次警示,一次靈魂的拷問。然而,這震撼彈般的效果,卻也如同雙刃劍,一方面確實震懾了一部分心懷不軌之徒,另一方面,也讓本就人心惶惶的南唐民眾更加失去了對未來的信心,南唐的局勢因此變得更加岌岌可危,彷彿行走在懸崖邊緣,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與危險。

相關人物介紹:

孫晟(?-956年12月21日),初名鳳(一稱字鳳) ,又名忌,密州高密(今山東高密)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宰相。

孫晟是進士出身,早年曾出家為道士,後仕後唐,官至著作佐郎、宣武節度判官。他如同一個在政治舞臺上的舞者,靈活地周旋於各方勢力之間。因隨節度使朱守殷叛亂,事敗亡命淮南,在吳國權臣徐知誥(即李昪)門下為門客,並加入禮賢院,參與徐知誥稱帝密謀。他在南唐建立後,歷仕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官至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後被免去宰相之銜,仍為右僕射。他就像一顆璀璨的星辰,在南唐的政治天空中閃耀著光芒。保大十四年(956年),後周攻伐南唐。孫晟進拜司空,出使後周求和,但被周世宗柴榮所拒絕,並在周軍班師時被帶回汴京。他拒絕向後周透露南唐情報,始終堅守忠節,最終於當年十一月被處死 。南唐追贈其為太傅、魯國公,諡號文忠。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