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2章 後周攻南唐之戰十六 (第3/3頁)

加入書籤

他認為,此刻貿然出擊,雖可能獲得短暫的勝利,但也會過早地暴露宋軍的底牌,讓南唐軍隊有時間調整策略,甚至可能引來更猛烈的反擊,使後周軍陷入被動。

因此,趙匡胤力排眾議,決定採取守勢,按兵不動。他命令部隊加強防禦,同時密切監視南唐軍隊的一舉一動,靜待最佳的出擊時機。趙匡胤的決策,體現了他作為一代明君的深謀遠慮和非凡膽識。他相信,真正的勝利,往往屬於那些能夠耐心等待、精準把握戰機的人。而歷史,也將證明他這一決定的正確性。

數日後的清晨,天際剛泛起魚肚白,南唐軍營中便瀰漫起一股壓抑已久的躁動與決絕。將領們深知,拖延已非良策,唯有主動出擊,方能尋得一線生機。隨著一聲令下,南唐大軍如潮水般湧出營寨,鐵蹄轟鳴,塵土飛揚,直逼六合城下。城樓上,守軍嚴陣以待,箭矢如雨,卻難掩南唐士兵眼中那不顧一切的瘋狂。

趙匡胤,這位以後宋朝的開國君主,立於中軍帳前,目光如炬,洞察秋毫。他深知,此戰不僅關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更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一戰。見南唐軍隊已入甕中,他嘴角勾起一抹淡笑,隨即大手一揮,沉聲喝道:“全軍聽令,反擊之時已至,務必以雷霆萬鈞之勢,讓敵人見識我大周兒郎的英勇!”

隨著趙匡胤的命令傳遍三軍,將士們如同被點燃的烈火,瞬間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他們吶喊著,衝鋒著,每一次刀劍相交都伴隨著敵人倒下的身影。戰場上,戰鼓雷動,旌旗獵獵,後周軍計程車氣如虹,他們不僅是在為勝利而戰,更是在為國家的統一、民族的榮耀而戰。

經過一番殊死搏鬥,南唐軍隊終於抵擋不住後周軍的猛烈攻勢,陣腳大亂,五千餘名將士倒在了血泊之中,成為了這場戰役的犧牲品。勝利的曙光照亮了後周軍將士的臉龐,他們相互攙扶,慶祝著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然而,對於戰敗的南唐士兵而言,這卻是無盡的絕望與災難。上萬名殘兵敗將,在絕望的驅使下,爭相逃往長江邊,企圖透過水路逃離這片死亡之地。然而,狹窄的江面與有限的渡船卻成了他們逃生的最大障礙。在爭搶渡船的過程中,他們相互推搡、踐踏,甚至不惜以命相搏。最終,許多人未能逃脫溺水的命運,江面上漂浮著密密麻麻的屍體與殘破的舟楫,整個場景淒涼而慘烈,令人不忍直視。

此役之後,南唐軍隊的主力幾乎被一掃而空,其戰鬥力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從此,南唐再也無法與日益強大的後周軍相抗衡,為趙匡胤日後的統一大業鋪平了道路。這場戰役不僅彰顯了宋軍的英勇與智慧,更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一個由趙匡胤所引領的、統一而強大的宋朝即將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相關人物介紹:

韓令坤(923年-968年5月2日 ),字德順。磁州武安縣(今河北武安)人。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將領。

韓令坤最初隸屬後漢重臣郭威(後周太祖)帳下。後周建立後,為鐵騎散員都虞候、控鶴右第一軍都校等。後周世宗即位,升至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定武節度使。顯德二年(955年)至顯德五年(958年)間,參與淮南之戰,先在正陽大破南唐,後攻取揚州、泰州,屢立戰功,累加鎮安節度使。顯德六年(959年),受命疏通陳潁漕運。又隨世宗北征遼國,奉命守衛霸州。宋朝建立後,移鎮天平軍,加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同平章事,成為禁軍統帥。宋太祖親征昭義鎮李筠之亂時,他率兵駐屯河陽,後從討淮南叛藩李重進。次年返京議功,被解除禁軍兵權,出任成德節度使,封南陽郡公。他鎮守常山七年,使北疆安寧。

乾德六年(968年),韓令坤去世,年四十六。追封南康郡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