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後周攻後蜀的戰爭準備 (第3/4頁)
春日的三月,當訊息如同春風般迅速傳開,秦州的百姓紛紛逃離故土,投奔大梁的訊息,無疑如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後蜀皇帝孟昶,這位溫文爾雅的君主,得知此事後,面色凝重,眉宇間流露出深深的憂慮。
孟昶深知,邊疆的穩固是國家安定的基石。於是,他迅速作出決斷,派遣忠誠而能幹的趙季禮前往秦州、鳳州巡視邊疆,以探明真相併安撫民心。趙季禮領命而去,帶著皇帝的期望與信任,踏上了這趟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旅程。
數月後,趙季禮返回朝廷,他帶來了詳盡的邊疆報告,也帶來了自己的決心。他毛遂自薦,請求頂替掉原本駐守在當地的雄武節度使韓繼勳和鳳州刺史王萬迪,擔任起當地最高軍事將領的職務。孟昶看著他堅定的眼神,感受到了他內心的決心與勇氣,便欣然同意了他的請求。
任命下達後,趙季禮毫不猶豫地踏上了上任之路,肩負起了守衛邊疆的重任。他深知時間緊迫,一刻也不能耽誤。一路上,他馬不停蹄,日夜兼程,終於抵達了目的地。
一到邊疆,趙季禮便投入了緊張而忙碌的工作之中。他首先對當地的軍隊進行了全面的整頓和訓練,加強了軍紀的管理,提高了士兵們的戰鬥力。同時,他還積極與當地百姓溝通交流,瞭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善民生,安撫民心。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原本動盪不安的邊疆地區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平靜,百姓們安居樂業,軍隊士氣高昂。
然而,孟昶並沒有滿足於此。為了進一步鞏固邊疆的防務,他決定再次增派兵力。於是,他派遣樞密院的王昭遠去往兩州地區,負責安排兵力部署。王昭遠接到命令後,不敢有絲毫怠慢,立刻啟程前往兩州。
當王昭遠到達兩州時,趙季禮親自迎接了他。兩人見面後,相互寒暄一番,然後迅速進入正題。趙季禮向王昭遠詳細介紹了目前邊疆的形勢和防禦情況,以及自己所採取的措施。王昭遠則帶來了孟昶的旨意,傳達了朝廷對於邊疆防務的重視和期望。隨後,他們一同商討了如何更好地加強邊防力量,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的方案。
時間來到了六月三日,這一天對於後蜀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孟昶再次下令,派遣捧聖控鶴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李廷圭為北路軍首領,左衛聖步軍都指揮使高彥儔為招討使,武寧節度使呂彥珂擔任李廷圭副將,客省使趙崇韜為監軍。這四位將領都是後蜀的棟樑之才,他們的加入無疑為後蜀的邊疆防務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這些將領的到位,後蜀的邊疆防務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他們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外敵的侵擾,保衛著國家的安寧與繁榮。而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孟昶的英明決策與堅定支援。
相關人物介紹:
孟昶(919年—965年),字保元,初名承贊 [43-44](一說仁贊),後更名昶。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五代十國後蜀末代皇帝,934年—965年在位。
明德元年(934年),孟昶被任命為東川使節;後孟知祥遇疾,立其為太子。同年7月,孟昶即帝位。明德五年(938年),改元廣政。廣政十年(947年),契丹滅晉,晉雄武軍節度使何建以秦、成、階三州求附。其後,又遣軍攻取鳳州。至此,盡有前蜀故地,得以偏安。廣政十一年(948年),殺丞相張業。與此同時,王處回等故將舊臣相次致仕。自此,孟昶始親政。即位初年,勵精圖治,衣著樸素,興修水利,注重農桑,實行“與民休息”政策,使得後蜀國勢強盛,北線疆土擴張到長安。但他在位後期,沉湎酒色,不思國政,生活荒淫,奢侈無度,朝政十分腐敗。 [41]此後,國勢日衰。廣政十八年(955年),周世宗伐蜀,前取四州盡入周境。廣政二十七年(964年),北宋伐蜀。廣政
↑返回頂部↑